李金平:学有专攻成果丰 潜心育人立意高 ——记甘肃省首批飞天学者、能动学院李金平教授

04.07.2014  19:11
李金平:学有专攻成果丰 潜心育人立意高

——记甘肃省首批飞天学者、能动学院李金平教授 - 兰州理工大学
来源: www.lut.cn


    十年的时间,他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多项;在我校空白学科领域建成硕博士培养实验室两个;研发和示范的太阳能恒温沼气池经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对待学生,他虽严格,却又方法独到,潜心培养有道德的创新性人才。
    他是甘肃省委组织部2004年引进人才、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三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甘肃省委组织部2010年度“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资助人选”和2011年追加经费资助人选。2012年,他荣获第十六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2014年他又成为甘肃高校飞天学者特聘教授。面对如此多的荣誉,他更多提到的是学校、学院和团队给予的支持。他,就是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李金平教授。
      走进李教授的办公室,简单的办公桌上整齐的摆放着各种书籍、资料。一架书柜、一方黑板和一张小长桌错落有致的布置在不大的空间里。他的谦逊随和让我顺利的开始了这次收获颇丰的访谈。
    回来,在这个广阔的天地干出一番事业!
        2004年底,从上海交通大学提前博士毕业的李金平回母校(当时的甘肃工业大学)找到昔日的同窗,取回自己的硕士毕业证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学校要建立一个太阳能研究中心。“当时我对太阳能研究很感兴趣” 李教授说,甘肃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如酒泉地区,具有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等独特的自然优势。当时只有甘肃自然研究所在上世纪80年代做过一些相关的研究,太阳能开发利用的很多领域都是空白。 “那时我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回来!在这个领域做更多的研究,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天地让我去发展。”说到这里,他显得格外兴奋,双眼闪着亮光。
    博士提前毕业,从珠江三角洲回到大西北,这让很多人都意想不到。李金平教授说,准备签约的时候,导师曾让他好好思考一下,要不要回到西北?“我的师兄师姐,都留在了珠三角或者沿海发达城市工作了,毕竟那里的科研条件、经济条件都要相对成熟一些。当时连跨过郑州地界的都没有,更不用说兰州了。”后来的事实证明,李教授没有犹豫:2004年11月27日,他找到时任兰州理工大学流体学院的李仁年院长,了解当时学校在太阳能研究方面的情况。当年12月1日,他就签约了,时隔不过几天。凭着一腔热情,李教授毅然回到了西北,回到了母校,在太阳能开发这个几近空白的领域开始描绘蓝图,大展拳脚。
    当时学校在太阳能研究方面的各项条件并不成熟。李教授的办公场所就是一张桌子,一把凳子。不仅如此,他发现学校在太阳能研究领域基本上是一穷二白,没有相关的研究团队,缺少科研经费支持,甚至连相关知识背景的合作者都找不到。尽管这样,他也没有后悔自己的决定,“我不在意工作的条件如何,我在乎的是工作的氛围。”在学校科技处、学院各位老师的支持下,2005年初,李金平教授联络了两个青年教师组建了兰州理工大学太阳能与气体水合物研究中心学科团队,选定太阳能恒温沼气技术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积极申报从一千元到上万元的科研项目,自己掏钱到各个地州市寻求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他获得了第一个2万元的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年,获得兰州理工大学第一个,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个我校独立承担的国家863项目--“太阳热能与生物质能互补的高效规模供热关键技术”;2010年,他牵头申报了国家“十二五”农村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年,他联合上海交通大学、陇星集团等单位申报了国家“十二五”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国家备选项目库。
    在多个项目持续资助下,李金平教授带领团队坚持不懈地沿着既定研究方向前进。2007年,他们研发的6m3的太阳能恒温沼气池实现了全年连续稳定生产生活热水和沼气的功能,但是昂贵的价格和很多尚需完善的设计始终让他们如鲠在喉,在后来的四年时间里,他们从制造材料、原料配比、系统结构以及与农村建筑一体化方面做了大量改进。2011年,他们研发成功的2.2m3的户用模块化太阳能温控式恒温沼气池供能系统已经在皋兰、东乡、景泰等地方的15个农户家示范,新系统生产生活热水和沼气量与2007年的系统基本一样,但成本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农民基本上两年就可以回收成本。2012年初,经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甘肃省定西市能源站等单位多位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鉴定:“太阳能恒温沼气池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建议产业化生产和大面积示范推广。目前,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永坪乡九图村已经准备在全村推广应用太阳能恒温沼气池。
      敢想敢做,科研路上的实干家
    李金平教授说,在科研的道路上,魄力与创造力很重要,要敢想敢做。十年来,他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4篇被SCI/EI/ISTP检索,申请专利16项,已授权8项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他的成绩也得到了各方面的普遍认可和赞扬。2006年,他入选中组部第三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修一年。2008年,他被推荐并获得第15届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同年获得兰州理工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0年,他入选了省委组织部的“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获得了“兰州理工大学2007-2009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并破格晋升成了博士生导师,成了兰州理工大学最年轻的博导。2011年,他入选了首批“兰州理工大学红柳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并被甘肃省委组织部 “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追加经费资助,还被选为优秀代表在“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总结会议上发言。
    作为兰州理工大学太阳能与气体水合物研究中心团队的创始人和负责人,李金平教授一再说,个人取得的成绩不过是小成绩,打造创新性团队才能创造大成果,改善民生,造福社会。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为打造国家级创新团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通过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申报项目等工作,不仅奠定了学科基础,而且迅速培养了多名骨干教师,使团队成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成长;建成团队网站,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访问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相关研究机构,扩大团队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主动参与并成功获得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完善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体系。
      重思考、重分析,培养工科学生科学态度
    李金平教授从不搞填鸭式的教学,他从一开始就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寻求帮助的能力。他始终坚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自己对学生的爱融入到了有道德的创新性人才培养过程中。
      在本科生的教育中,李金平教授不仅尝试使用双语教学、实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同学们分享,教导大家做一个勤奋学习、认真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人。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多名同学参加了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等活动,并取得了多项奖励。2010年,他讲授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也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李金平教授始终坚持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强调“学以致用”,通过“理论+实验”手段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建成了兰州理工大学实验室和皋兰县阳洼窑小学中试接地,不仅让研究生有实验可作,而且要求大部分研究生从基础实验做到中试实验,争取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李教授培养的16名硕士毕业生,10人获得过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标兵”、“优秀研究生”等称号,2名学生分别考上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士生,其余研究生大都在深圳、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城市工作。思想品德好、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毕业生为兰州理工大学新学科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在指导我们做科研的过程中,李老师要求我们对每一过程,每一现象,都要有一个充分的解释。在做恒温沼气池项目的过程中,从最初的设想到系统的设计,再到装置的安装及调试,每个过程都要考虑周到。有一次,李老师分配任务给我,并提了几点建议。我完成之后的结果不理想,他并没有批评我,之后又交给我相似的任务。做完之后,李老师表示很满意。后来我才明白他的用心,就是让我自己学会怎么学习,怎么做事。”李教授的学生张学民这样说。
    张学民说,在李老师身上,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有对生活的态度。在工作之余,李金平教授建议学生们多锻炼,热爱生活,丰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