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少一些障碍

22.04.2015  03:09

    图书是用来干什么用的?答案自然不言而喻:用来阅读的。但在许多时候,并不是这个样子。

    有报道说,根据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规定,阅读该阅览室图书需要具有研究生及以上文凭或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研究人员。为此,有记者前往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探访。工作人员表示,确实有此规定,但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古籍等历史文献,减少使用频率。

    小马飞刀以为,“保护”这个目的没有错,但是如果以“保护”为旗号,人为地去设置一些阅读障碍,把读者分级,限制一般读者的阅读,值得商榷。当今,科技发达,完全可以将古籍图书和历史文献予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处理,查阅古籍图书和历史文献,除非是必需的专业人士,大可不必非得直接查阅原书。这样一举两得的事为什么不去做呢?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傲慢,骨子里流出来的一种傲慢。

    由此,小马飞刀想起了另外一座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多年来,杭州市图书馆坚持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曾有读者对拾荒者散发异味而不满,馆长褚树青劝导读者,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而这些拾荒者的高度自律也让工作人员和读者深受感动——他们衣衫褴褛,却坚持在读书前反复洗手;他们珍视每次阅读,直到闭馆才会离开;拿起书,他们安静阅读;放下书,他们依旧流浪。面对社会各界对杭州图书馆的赞赏,该馆负责人回答得如此平淡:我们只是践行了一个公共图书馆应尽的理念。

    古人青灯一盏,黄卷一册,饱读经书,学富五车,中华文明才得以绵延不绝。现在,虽然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与电视传媒比较,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是,令人遗憾的,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韩国11本,俄罗斯超过20本,以色列最多62本。阅读似乎离国人越来越远。大城市、市中心图书馆高端大气,小城镇难觅图书馆身影;人均图书拥有量不足1本,部分地级市没有市一级图书馆,管理人员极少;农家书屋、留守儿童图书室难得开放,沦为摆设;社区图书室种类单一、更新慢……虽然我国公共阅读资源总量不断加大,但人均稀缺、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仍十分明显,全民阅读基础薄弱引人忧。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财政拨款的公共图书馆,如何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

    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公共图书馆不能缺席。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