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群众尽快过上幸福生活
原标题:让贫困群众尽快过上幸福生活
——镇原县贯彻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扶贫攻坚纪实
先朝阳李宏岳慕 诚
春末夏初,走进镇原县的乡镇村组,不论是基础设施建设工地,还是农业生产现场,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镇原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境内山、川、塬兼有。尽管近几年,在各项利好政策的支持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全县上下戮力同心,苦干实干,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3356元增加到2014年的5062元,增幅达到51%。但由于受基础落后、产业薄弱等瓶颈制约,目前仍有贫困村87个、贫困人口13.59万人,贫困面27.84%,扶贫攻坚压力大、任务重、挑战多。
群众的困难,党和政府历来没有忘记。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了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省委、省政府在庆阳市相继召开了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座谈会、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议,为老区脱贫致富定思路、谋规划、给政策。这些重大举措和重要精神,为镇原县的扶贫攻坚工作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夯基础
昔日贫乡“换新颜”
镇原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扶贫工作作为民生之本、民生之要来抓,带领全县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攻坚克难,走过了镇原不平凡的扶贫开发历程。
郭原乡的扶贫攻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几年前,郭原乡大部分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群众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山区群众多数住在土窑洞,出行走山间羊肠道,照明还要靠煤油灯,吃水要到沟里去挑。如今,通过整乡推进,修道路、打水井、建新房、兴产业……短短几年时间,这个昔日的“落后乡”,成了快速赶超的“产业乡”。
站在郭原乡王沟圈村的街道上看过去,一栋栋新房依路而建,砂石路已通到群众家门口;村组活动中心、便民商店、绿化带、群众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和群众谈起扶贫开发给村里带来的变化,乡亲们满意地竖起了大拇指。“这些年,确实要感谢党的扶贫惠民好政策。”村民张陈东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村道,全是窄窄的泥土路,遇到下大雨,冲毁道路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全村大部分群众住在塬上,吃水非常困难。近几年,在政府的帮助下,道路也建好了,出行也方便了,地里种的经济作物也有商贩上门来收购,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村里也有了机井,自来水已通到了家中,多亏了党的好政策。
实践证明,通过整合集中项目资金,扩大整村、整片、整流域的扶贫示范点建设和片区开发,使水、田、路一次性治理,产业结构才能得到较快调整,群众生产生活就能得到较大改善,各项社会事业也会快速发展。2014年,镇原县共完成建制村通村道路23条241公里;新建集中供水工程7处,小电井6209眼,解决了5.1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网改造3575户,解决了92个自然村的用电问题;完成水土流失治理68.1平方公里,新修梯田5.88万亩。
镇原县委书记李崇暄在全县干部大会上说道:“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召开的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扶贫牵引、双联助力、融合推进的思路,以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为总目标,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持续推进基础建设、产业培育、素质提升、驻村蹲点、基层党建、法治建设等重点工作,聚力推进扶贫攻坚,使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探索出一条符合县域发展的‘大扶贫’之路。”
兴产业
连片开发“摘穷帽”
基础是支撑,产业是保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镇原县结合实际,提出了重点培育扶持发展牛、羊、鸡养殖,苹果、瓜菜、苗林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北部山区养羊、杂果,南部塬区苹果、养牛,中盛带动肉鸡养殖”的产业发展布局。
虎新民是郭原乡王沟圈村有名的养牛能手,从2011年以前的零散养牛到如今50头的养殖规模,产业扶贫项目给了他很大的支持。他说:“从圈舍建设到互助金贷款,再到养殖技术培训,扶贫部门和乡政府干部都给予了大力扶持。周围的乡亲们也在双联贷款、互助资金的帮助下,搞养殖,种玉米,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三岔镇周家庄村民柳志强家有30多亩杏林,去年仅杏仁就卖了6000多元,他高兴地说:“我们的杏树可是家里的脱贫林、致富林。”榆杨湾村的贫困户李红权种植60亩玉米,连续三年一家4口人年均收入超过了5万元,不仅摘掉了穷帽子,而且成了乡亲们眼中的致富榜样。
镇原县将产业发展融入扶贫攻坚实践中,因地制宜推动扶贫产业发展,支持贫困乡村发展特色产业,为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奠定了基础。在产业选择中,尊重群众种养传统,努力挖掘符合当地能够长远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坚持把贫困村作为产业发展和建设的基本操作平台,实施连片规模化、集约化开发。
同时,为了实现农民增收与生态经济互惠共赢,镇原县积极探索利用生态技术和农业实用技术,充分依托生态资源发展循环农业,既“输血”也“造血”,激发内生动力。同时成功引进中盛农牧公司等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把全膜玉米、养殖、瓜菜等特色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新途径。千余名县乡干部走出机关,驻村蹲点“接地气”帮扶,带领全县87个贫困村的13.59万人“摘穷帽”,很快培育形成了一批“农”字头的合作化产业群,让农民的“粮袋子”变成“钱袋子”。
“我们要坚持‘片区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片区发展’的思路,围绕茹河、洪河两条流域,整合项目资金,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两大攻坚战,不断改善贫困乡村基础条件,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年内力争2.3万人稳定脱贫。”镇原县委副书记、县长侯志强说。
建新村
干群合力“挪穷窝”
如今,走进镇原县屯字镇胡同村,但见一栋栋整齐划一的小洋楼拔地而起,美观精致,院落里时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一派祥和景象。这是镇原县大力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工程、加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针对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镇原县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不断打破制约瓶颈,使贫困群众的人居环境得到改变,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致富步伐明显加快。同时,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与危旧房改造、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统一结合起来,统筹谋划,稳步实施。尤其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上,将资金投入、群众入住及产业发展等情况进行有机统一,立足村情实际,找准发展定位,科学制定规划,选准开发项目,打破乡村界线,真正把基础条件差、最急需、最困难村子的贫困群众“挪出来”,力争做到精准施策。
在镇原县上肖乡北庄村,从赵山组搬上来的村民赵万奎高兴地说:“我们赵山组的22户人原来住在偏僻的穷山沟里,水、电、路三不通,自打从山里搬出来后,路平、水通、电灯亮,党和政府把好事办到了咱们的心坎儿上了。”
镇原县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原则,在异地扶贫搬迁上针对北部乡镇的搬迁户,重点采取以养牛、养羊、种植牧草为主的草畜产业进行扶持;对于川区、有灌溉条件的搬迁户,重点采取发展设施瓜菜、种植等产业进行扶持;对位于塬面、土地肥沃、耕地充足的搬迁户,重点发展全膜粮食、苹果栽植、瓜菜和中药材种植等产业,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真正成为给贫困群众雪中送炭的德政工程。至目前,镇原县已经建成安置点41个,建成农宅2859套,搬迁2236户12180人,完成投资2.9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