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户变创业者和投资人

27.11.2015  12:17

半月谈记者王宏伟谭飞姜伟超

新一轮精准扶贫行动中,甘肃省财政与金融部门联手创新,不仅放大扶贫资金规模数十倍,而且优化扶贫资金投入方式,初步实现了贫困户贷款能贷上、易办理、低成本、使用权可流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配置的精准扶贫新格局。

让贫困户想贷就能贷

涉农类贷款本来就存在申办难问题,贫困户要想贷上款就更难。45岁的精准扶贫户张士伟,会种菜,想建大棚,但因父母和妻子身体有病,家庭负担过重,没有钱建,一家人一直在贫困线下挣扎。“这些年我申请过十多次贷款,都因无抵押、没担保不给贷。”张士伟说。

62岁的精准扶贫户张姑兰一家有5口人,“能站着走的”只有她和儿媳妇,丈夫和儿子患有肾病,无劳动能力,一个孙女只有1岁多。全家生计就靠婆媳俩操持几亩薄田外加拾荒维持。“贷款的事儿想都不敢想。”张姑兰说。

今年7月和9月,张姑兰和张士伟分别顺利贷到了5万元。这得益于甘肃省推出的精准扶贫贷款政策,这一政策今年4月开始谋划,7月启动,截至10月底已向23.5万贫困户投放贷款110亿元。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省所有想贷款的贫困户都能贷上款,财政全额贴息,银行免抵押免担保。”甘肃省财政厅厅长张勤和说,扶贫离不开投入,投入光靠财政资金又远远不够,必须用创新思维突破障碍,用市场手段筹措资金、做大规模。

甘肃省省长刘伟平明确要求财政部门“算好账,算准账”。按照贫困户户均5万元标准,甘肃省财政厅与兰州银行、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甘肃省农信社联社、甘肃银行4家金融机构合作,精心设计了总规模达500亿元的精准扶贫贷款,预计到今年底投放200亿元,两年内实现应贷尽贷。

从“普惠金融”到“特惠金融

今年8月,听说能贷到款,在外打工的张士伟立马返回老家,在甘肃东部的清水县红堡镇红堡村承包了8亩地建蔬菜大棚。他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简易蔬菜大棚3000元,5万元打算建14个大棚,自筹2万元维持运转,大棚年底就可建好,明年6月份蔬菜便能上市供应兰州、宝鸡和西安。“从这些年种菜的收益看,一个大棚一年可种两茬,除去成本收入5000元,14个大棚收入六七万还是少算了。”张士伟对首次投资创业信心满满。

在甘肃西北面的民勤县大滩乡深沟村,张姑兰如今每天清晨7点左右便出门,兴冲冲地往三公里外的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赶。3个月前,张姑兰还在和儿媳妇靠种地拾荒养家度日,现在她已拿着5万元贷款当起了这家企业的小股东和固定工,不但每年能从企业拿到4000元的“分红”,每月还有2800元工资。“感觉一下子翻身了。”张姑兰说。

民勤县委书记费生云介绍说,针对像张姑兰这样无致富能力的贫困户,县上与一批企业对接,由企业做抵押,贷款流转给企业使用,既解决企业贷款手续繁琐、门槛高等问题,又让贫困户能利用贷款指标做投资、享收益。

记者调研时了解到,目前甘肃各地已初步形成四种贷款使用模式:自贷自用、贫困户+能人大户、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甘肃省财政厅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已贷款的23.5万贫困户中,有88.8%选择自贷自用,有11%选择与能人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协议使用。

甘肃各地基层干部认为,精准扶贫要讲政治责任、工作职责、干群感情,精准脱贫必须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市场作用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有的县今年的精准扶贫贷款发放量大约相当于2014年专项扶贫资金的近20倍,这种探索不仅能有效推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贷款安全回收,而且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兰州银行董事长房向阳、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社主任王广平等认为,精准扶贫贷款是为真正的贫困户专门设计的金融产品,体现了从“普惠金融”到“特惠金融”的新探索,是新时期金融机构培育和进军农村市场的有益尝试和有效突破,对充分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进行了大胆创新。

甘肃省委副书记欧阳坚说,用市场、金融手段破解投资难题,是甘肃推进精准扶贫的突破口,通过大胆探索创新,闯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金融扶贫路子。

两只手”合力谋创新

新一轮精准扶贫通过调研摸底、确定标准、公开评审,实现了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这些基础工作又为扶贫资金的精准投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扶贫资金如何做大规模和提高效益始终是扶贫的核心难题之一。以甘肃省为例,2015年中央和省两级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总额为51亿元,这已是近年来财政扶贫资金逐年增加后的最大投入额度,但相对于现有贫困人口总数来说,人均投入仅在千元左右。

甘肃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经过认真谋划,以五大创新来破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题。

一是财政出资全额贴息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以7亿元财政资金撬动银行贷款500亿元,放大资金规模71倍,有效破解扶贫资金规模有限的难题。

二是银行对在册精准贫困户应贷尽贷,免抵押、免担保,按基准利率计息,并改按季结息为按年结息,贷款本金足额发放不预扣利息,专门设计“一页纸”贷款协议,配备专门车辆提供流动银行服务,有效破解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

三是贷款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机具、农业设施,或以多户联保、扶贫干部担保等方式向乡村两级提供抵押担保,建立扶贫贷款反担保机制,有效破解贷款回收难题。

四是在贫困户自愿基础上,与能人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签订扶贫协议,以入股分红、固定收益率等方式有偿使用扶贫贷款,并以招工等形式帮扶贫困户,有效破解部分贫困户不敢贷、不会用贷款等问题。

五是县委、县政府是责任主体,县(区、市)长是第一责任人,对贷款的发放、回收、管理负全责,通过提升整体扶贫效果,有效破解扶贫责任不明晰、责任主体单一等问题。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认为,在实施甘肃“1+17”精准扶贫方案的过程中,财政投入、金融支撑、扶贫手段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体现了突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