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沟通与互动推进博物馆健康发展

08.05.2015  04:55

    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甘肃省实施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加大博物馆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对民办博物馆建馆用地给予优惠,符合规定的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鼓励以政府提供、低价出租等途径改善民办博物馆馆舍条件。(详见5月6日《兰州日报》第二版《今年起我省实施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将博物馆建设列为政府重点扶持项目》)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眼睛。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存储仓库,博物馆中的每一件藏品都记录着历史与社会发展,担负让市民了解过去、启发思考的重要使命。博物馆不仅是知识和文化的藏馆,更是人们走进历史与未来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在英国被视为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参观博物馆历来是英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今在中国,博物馆也开始了从孩子抓起的推广工作。当孩子们把博物馆作为终身的课堂,当人们向孙辈叙述这些文化的过往、文化的传承时,博物馆便显现出了独特魅力之所在。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使得博物馆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的博物馆数量达到3476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达2780个,占上报博物馆数量的80.0%。如此之快的博物馆建设速度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但与此同时,博物馆的健康发展也对参观者和博物馆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博物馆数量的迅速增加和免费开放,使参观人数大幅增加,许多以前没有参观博物馆习惯的人,也开始去博物馆了。免费开放,对于公众提高素质和修养、增加知识,都有着很积极的影响,极大地拉近了博物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对参观者来说是件好事。但它要求观众能够更加文明和自觉,拥有尊重展品、尊重他人的意识。

    “读懂”博物馆与观众的知识结构及储备有关,但作为博物馆,面对的观众绝大多数是非专业人士,要让普通百姓在喜见乐闻的同时获取知识,首先就要让百姓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对于一些藏品,专业人员和爱好者能够看得懂,而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短时间也看不出所以然,那他们参观的兴趣和展品本身的价值都会大打折扣。对于这些类型的展览应当着力将讲解通俗化,用他们能听得懂的语言让其了解相关展览和展品,在布展方面力求做到最大限度的细致和人性化,把为观众服务这根弦绷紧。博物馆只有真正打开自身,与社会进行多元化的立体沟通,才能最大限度凸显自身价值;只有不断加强互动,让市民在不知不觉形成参观博物馆的习惯,才能逐渐浸润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与归属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与社会的关联将更加密切,也必将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