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正宗兰州牛肉面遍地开花

18.06.2015  01:38

    背靠着兴隆山前山和二龙山的朱家沟村景色宜人、安详宁静。这里是连搭乡的一个行政村,原属榆中县管辖,现由兰州高新区托管。与兰州市其他村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朱家沟是全市唯一一个纯民族村,全村人口近3000人,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常年都不在村里,他们都去全国各地开兰州牛肉面馆了。(相关报道见6月17日《兰州日报》一版)

    上世纪80年代,青海省化隆县的农民韩录、马乙卜拉等率先到福建厦门创业,开创青海农民在东南沿海城市开办拉面馆的先河,随后该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兰州牛肉拉面工作机构,鼓励全县百姓走出去开兰州牛肉拉面馆。到目前为止全国有60%至70%的兰州牛肉拉面店实际是青海人开的。拉面经济收入已占到青海农民在外劳务收入的一半以上,拉面经济已成为化隆农民增收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此外,青海人开办牛肉拉面馆的足迹已经走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槟城、新山等多个城市均有青海人开的兰州拉面馆的身影。

    但是,只有香槟区生产的气泡酒才可以称为香槟,只有干邑区生产的白兰地才能叫干邑,只有神户出产的牛肉才能叫神户牛肉,这些以产地命名的产品价格上就要比同类产品贵上几倍,产地标示同时也代表了品质。不少外地人在兰州吃了牛肉面后认为以前吃到的牛肉面味道都有点“跑偏”了,对此相信很多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笔者曾经在成都上学时吃过一次青海人做的牛肉面,从那以后去外地就不愿再进拉面馆了。过去兰州牛肉面没有刻意强调产地概念,但兰州人民都有这样的认识——一离开兰州,牛肉面就变味了。

    那是因为,兰州牛肉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这其中拉面工艺只是其技艺和文化内涵的一部分。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五城记》“兰州”一章里是这样写牛肉面的,“满满的一大碗,端上来面条清齐、油光闪闪、浓香扑鼻。一上口味重不腻、爽滑麻烫……在兰州吃牛肉面,一般人都会超过平时的食量”。正宗的兰州牛肉面是兰州的一张饮食名片,作为兰州人,我爱兰州牛肉面。

    近两年由于政府的扶持兰州牛肉面正在大力向外面扩张发展,但是管理人员却很缺乏,尤其是品牌塑造方面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缺失。很多出去的从业人员,只会一门拉面技术。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出去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牛肉拉面标准示范店建设,为示范店授牌,加强规范化管理,培育行业“领头羊”,让出去的企业都能走连锁发展之路,而不是自己开小作坊似的面馆,同时还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加大培训高素质人才的力度,今后将这些人才输送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把牛肉面做成一个龙头产业推向全世界。

    目前,随着兰州城市形象的快速传播,正宗兰州牛肉面已经开始在全国各地抢占市场,而青海人创造的兰州拉面这个似是而非的名称确实该改改了。作为兰州牛肉面的正宗传承,我们兰州人有责任来进行正本清源,打响兰州牛肉面的品牌保卫战,让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遍地开花花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