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大学生志愿者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暑假期间,不少大学生并没有闲着,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献爱心和支教类的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多参加一些志愿者服务,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一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在活动开始前,就琢磨联系媒体,想着办法,希望通过活动自己能够“出名”,着实让活动“变味”。
有人认为,大学生支教活动,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成本,有的还会有危险,志愿服务本来就是好事,“求报道”又何妨?从结果上看,“求报道”和“被报道”的最终效果相差无几。可毕竟,在国际上将志愿者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毫无疑问,“求报道”与当代志愿者的精神相违背,其动机难免让人瓜田李下。
其实,我们也无须大惊小怪,社会怎么样,高校就怎么样,高校也不能“免俗”。一些高校搞了常规活动之后,学校的老师就会主动联系媒体时说:“我们希望得到媒体朋友的支持。”于是,高校中的“求采访”、“求报道”的现象比比皆是,以至于成为某种“潜规则”。功利主义也大行其道,逐渐侵蚀着志愿者团队,让不少学生也觉得理所应当,学生模仿也并不稀奇。
当然,并不仅限于此,另一些大学生,将志愿者服务作为大学生“镀金”的重要“法宝”。2009年7月17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要求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可作为学生评优、高校选拔的重要标准。所以,学生的心态也就不一样:参加实践活动就可以加分,能上电视、上报纸那就更好了,说不定还能受到学校的表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与学生挂钩,加重了功利性的动机。
正如钱理群先生观点,成功的大学教育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下,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学教育已经是学历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此时,大学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决不能“缺位”,还需“正人先正己”,老师首先做出表率,学生自然就会“追随”。不用说教,无须强迫,正确的价值观就会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不至于“扭曲”。
志愿者服务本身就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体现出现代互助的精神。不妨让大学的学分评价与学生志愿者服务“脱钩”,使其变得更加纯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可以“不作为”,而应该提供更好的支持体系。一方面,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也能让志愿者摆脱功利心态。另一方面,教育者也应该对年轻人进行疏导,通过开展“分享会”、“总结会”等形式合理释放志愿者的热情,不至于让他们滑向功利主义的一面。
志愿者服务本是让大学生了解国情和自我价值实现,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完成任务”和“出名”上,莫让志愿服务“变味”,莫让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此,志愿服务才更有意义,也能少一些质疑。
文/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