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雕塑师与飞天“共舞”40年:让千年彩塑“活着”
图为杜永卫介绍他彩塑的佛像。 魏建军 摄
中新网甘肃敦煌4月22日电 (记者 魏建军 高莹)“如果没有莫高窟古代工匠们留下这么多辉煌的作品,也就没有今天的我。”年近六旬的敦煌彩塑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杜永卫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敦煌滋养了我,我想让这流传千年的技艺一直‘活着’。”
图为杜永卫正在给成型的佛像“上泥”。 魏建军 摄
敦煌彩塑技艺是甘肃省古老的地方传统雕塑工艺,以敦煌石窟为主体,用红柳搭架、麦草扎芯、上泥、塑造、敷彩等千年古法制作的彩塑艺术。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保存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它曾对中国西北、中原一带的石窟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977年,17岁杜永卫来到敦煌莫高窟从事壁画和彩塑临摹修复工作,从此,与敦煌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初入洞窟,自小痴迷美术的杜永卫被莫高窟内古人的艺术震撼、感动。他决定,沉下心在莫高窟“修炼”,从此成为了“洞中人”。
“老一辈的专家把几十年积淀的精华都教给了我。”在师父和前辈的指导下,杜永卫完整传承了敦煌彩塑制作技艺。期间,他还多次公派赴中央美术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等进修,技艺日渐精湛。
然而,在莫高窟临摹壁画22年后,杜永卫因种种原因离开了莫高窟,他开始创业,并将自己的工作室变成敦煌彩塑传习基地,为海内外慕名而来的大学生、爱好者教授制作技艺,讲述佛窟故事。
图为杜永卫向游客介绍敦煌彩塑历史。 魏建军 摄
回想曾经,杜永卫感慨道,莫高窟492个洞窟,自己虽不敢说如数家珍,但他都通览过十个朝代的艺术,这对他今天的工作积累了不少财富。此前,他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再见”莫高窟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余生只想做莫高窟的临摹匠。
杜永卫从事敦煌雕塑40余年,作品曾在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他还重修了敦煌石窟第一大佛双手、榆林窟6窟弥勒佛像等,为敦煌研究院制作了百余件彩塑。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不能让你的造型感觉退化。”杜永卫告诫学生,要不断深造。他说,其实这些年,他一边做塑像,一边还要画素描、画油画,也是培养他的色彩感觉不要退化,这样才能精准的识别不同颜色,包括色彩之间的过渡变化。
“40岁之前不要想着赚钱。”这是杜永卫在中央美术学院深造时恩师告诉他的,起初他还觉得自己水平不错,不以为然,后来才恍悟,作为一个搞艺术的人,40岁之前是锤炼自己,就像中医一样,年纪越大,经历越多,水平自然就高了。如今,他把同样的话告诉徒弟。
杜永卫说,现在虽然陆陆续续带了有二三十个徒弟,但“成材率”很低。很多人吃不了苦,急功近利,不过,这也不能怪年轻人,毕竟时代不一样,“以前连手机都没有,安静地待在洞窟就是一种享受”。
2018年10月,敦煌市投资打造了“莫高里工匠村”,是集敦煌艺术研究、传承交流、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文化项目,旨在整合文化艺术与工艺技术资源,传承敦煌文化艺术、繁荣敦煌文化事业。杜永卫的工作室就在其中,不断有来来往往的求学者和游客参观拜访。
“静下心来,才能做出好作品。”杜永卫说,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敦煌彩塑,让这门艺术一直“活着”。(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