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冰桶挑战”回归本质
近期网络什么字眼最流行?估计应该是“冰桶挑战”吧?一个个娱乐圈的名人被冰桶“哗啦”淋下,淋完了还要接力似的叫出下一个挑战的明星。美其名曰是为渐冻人献爱心,但是在笔者看来,这种变了味的慈善行动早已脱离了公益的性质,变成了娱乐圈的游戏。借着慈善的名义搏出位,炒作的意义早已大于爱心。
“冰桶挑战”是个什么样子的游戏呢?很简单,参与者在两个选项中选择其一,或者将一大桶冰水浇到头上,或者是向美国肌萎缩侧索硬化病协会捐赠100美元。也就是说,严格讲,这不是玩玩而已的游戏,而是募捐活动,或者它是个“慈善游戏”。这个带有社会正能量的性质,是可以解释“冰桶挑战”为何如此火爆的第一个因素。当然,这个挑战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意义,美国肌萎缩侧索硬化病协会发布数据称,在不到20天的活动中,已经收到超过1000万美元的捐款,比去年同期增加830万美元。
国外慈善募捐的效果已经初显,但是传到中国的“冰桶挑战”却完全变了味道。短短几天内突然风靡一时的冰桶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却更凸显了“爆眼球”的功能。许多明星、名人唯恐白白错过这一次廉价赚“点击”的机会,有挑战要上,没挑战创造挑战也要上;更有一些“准明星”、“准名人”跃跃欲试、迫不及待。正如不少批评者所指出的,“冰桶”如此挤占热点空间,但泼冰水、赚眼球的名人们随着冰水泼出的善款,数量却并不突出。很显然,这些“冰桶人”从“冰桶效应”中得到的,远多于其付出的。给人的感觉,仿佛一群暴富者花100美元,便买了张廉价上镜的头等包厢票,公众迅速从好奇变作反感,也就在情理中——更何况某些既想获得“冰桶效应”又豁不出去感冒打喷嚏的主,据称还偷偷在冰水里做手脚。一场处心积虑创新出的慈善,又演变成了一场作秀,还让公众的审丑感应愈发麻木。
这又是何必呢?实话实说,对“冰桶大战”这样一种新奇的慈善方式,我们应该欢迎,毕竟,“冰桶挑战”给慈善带来了活力,带来了正能量。相比于声泪俱下的“哭捐”,我们的确需要快乐的做慈善的方式。然而,如果没有持续的方法来巩固人们对募捐的强烈认同,那“冰桶挑战”注定只会是场娱乐狂欢。因为它注定无法成为一种长效常态的慈善方式。我们固然可以从这种慈善方式中得到启示,可以进一步拓展慈善思维,可以不断创新,但要推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还是应该先根据我们自己的国情和实际情况,踏踏实实地把传统慈善事业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