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专利从证书上“走下来”

25.06.2015  12:51

  【创客档案】李万祥,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振动理论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发明了兰州牛肉面“拉面机”“便携式收割机”等20余项产品。

  【创客语录】从证书上“走下来”的专利,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专利。

  【创客启示】专利转化率低,是我国专利市场存在的普遍问题;大学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也是目前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李万祥教机械课程,也爱机械发明;他拥有20多项专利,也更注重将专利应用于生活。他发明的“拉面机”,不仅体现了他对课堂的态度,也体现了他对专利的态度。

  李万祥是个爱发明创造的大学老师,自己一个人就拥有26项发明专利。

  可他不满足于专利停留在一纸证书上,主张专利“接地气”。

  他发明的用于餐馆的牛肉面拉面机,不仅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还走进了不少地方的拉面馆里。

  爱琢磨的机械课老师

  李万祥在兰州交通大学教机械课程,自己也爱琢磨些机械方面的事儿,发明拉面机的想法始于2009年。

  由于是典型的北方人,李万祥爱吃面食,兰州牛肉面是他的最爱。那一年的夏天,当他看到拉面师傅在后堂高温环境下满头大汗地工作时,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发明一台拉面机。

  经过3个多月的设计制作,第一代拉面机诞生了。这台机器完全模仿擀面杖的原理:由一个挡板把面送到一个大的滚筒下反复擀,再挤压成粗细不同的面条。

  拉面机在实验室里运行还算顺利,但是,当把它搬到牛肉面馆时,却被拉面师傅否定了。他带着拉面师傅的18条修改意见,又回到了实验室。

  李万祥放下拉面机,一头扎进了牛肉面馆后堂。他看着拉面师傅娴熟的动作,想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机器拉面也那样筋道、好吃呢?

  市场“打磨”出的拉面机

  在牛肉面馆后堂,李万祥发现,除了和面、捣面、揉面等程序外,拉面师傅反复做的一个动作就是将面团不断拉长,扭成一条“辫子”,再拉长、再扭合。这个程序的专业名称叫“溜条顺筋”,也就是通过反复拉抻增加面的延展性,这样做出的面才有筋道的口感。

  受到拉面师傅的启发,李万祥的第二代拉面机问世了。面团在机器里经过挤压变成408根粗面条,这就相当于拉面师傅反复拉长的顺筋环节;再由一个齿轮系统把这408根粗面条扭成一个粗绳子,这相当于拉面师傅扭“辫子”的溜条环节。经过溜条顺筋,制好的面棒再经过不同磨具挤压变成细、二细、韭叶等类型的面条。

  第二代拉面机无论是出面的连续性,还是面条的口感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还存在机器内部电机不同步等问题。

  随后,李万祥又改进制作出了第三代拉面机,解决了第二代存在的问题,出面的顺畅程度、面条口感都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这台机器的出面质量,得到了兰州很多牛肉面馆老板的认可。

  李老师和他的工厂课堂

  拉面机做好了,李万祥不想把他放在实验室里。

  在兰州交通大学的支持下,他在学校科技园区建立了拉面机生产企业,这里也成为了他和他的16名研究生的课堂。

  在工厂里,创意设计由李万祥和学生完成,拉面机的批量化生产由15名工人和技术人员完成。

  2014年5月,李万祥带着这项发明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栏目。节目播出后,李万祥的企业接到了许多来自河北、山东、黑龙江等地的订单。

  李万祥说:“这些地方的拉面师傅不仅工资高,而且很难找。这台机器只需一个操作工人,就可以代替和面、拉面两位熟练的拉面师。”

  拉面机虽然有了一定的销路,但李万祥却发现,甘肃当地以及周边省份却少有人问津。

  “这和北方人注重手工制作面食的传统有关。”李万祥说,兰州牛肉面的拉面环节有很大的展示成分,兰州人都喜欢看到自己所吃的面由拉面师傅手工制成。也有牛肉面馆的老板向李万祥提出,能否制作出一台适合兰州市场的拉面机。

  李万祥又产生了一个想法:为兰州本土开发一款机器,集和面、出面棒于一体,最后制成的面棒再经拉面师傅拉成面条,这样既节约了劳动力,又保留了兰州牛肉面的拉面文化。这一项创意,李万祥正在与他的学生紧锣密鼓地设计着。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接地气”的发明专利,正在从这个“工厂课堂”走下证书,走进人们的生活。(记者 李欣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