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认为——非甘肃土著秦人的远祖是东夷一支
悠悠华夏文明,历经多民族的碰撞融合创造,在不断的质的飞跃变化中得以形成。
春秋战国,群雄逐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战国时代随之落幕。
位于西北的小秦兼并其他各国而统治天下,创造了大秦,以如此方式将庞大国家改朝换代的事情毕竟史无前例,我们称之为帝国。
《史记·秦本纪》上记载了秦帝国的前生:秦西周时,伯益族后人非子在犬丘养马。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故封非子为附庸,邑于秦谷。这意思是说,秦先祖非子的封邑大概位置就在今天水一代,“犬丘”可能在今礼县圆顶山(赵坪)遗址或其附近,这样一来,《史记》中毫无温度的方块字就变成了甘肃现今一个个活生生的地名。
2014年底,“秦与戎:秦文化与西戎文化十年考古成果展”在北京展出,这是甘肃省考古参与的早期秦文化考古调查项目的一次阶段性成果展示和野外考古工作总结。成果展以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为线索,勾勒了秦族、秦诸侯国、秦王国、秦帝国的发展线路图。即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秦人留在甘肃的历史密码”系列报道,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2004年—2014年10年间在甘肃境内的考古发现,不仅梳理出秦人在甘肃的活动足迹,更解开了许多笼罩在先秦历史上的谜团,还原了这一段真实的历史。
记者 张子艺
文物考古 早期秦人“创业史”重见天日
文物是历史的证明,在文字只做祭祀用途尚未普及的商周王朝,遗存于地底的文物,是当时历史最好的见证者。
早期秦文化指西周至春秋前期的秦文化,大致在公元前677年德公居雍以前,是秦文化的滥觞期和发展期,秦的很多特征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并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上个世纪以前的很长时间里,人们都模糊地意识到,早期秦文化一定在甘肃这一代,但是究竟他们迁徙的路线如何,他们这一路走来是在哪里发展壮大,一直是一个历史中包裹着的谜。
200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五家单位,组成了联合课题组,启动了早期秦文化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陆续对礼县的几处遗址进行了钻探发掘,其中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确定为秦王族聚居之地。2006年到2010年间,考古队发掘了张家川马家塬战国西戎贵族墓地发现,该墓地与晚期秦文化关系密切。马家塬遗址2006年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清水县城附近的李崖遗址发掘的西周墓大多数为秦人墓,部分出土陶器有浓厚商文化遗风,这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秦人墓葬,为探索秦文化渊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这十年的文物考古成果,基本摸清了秦人在甘肃的足迹,他们从哪里来?他们沿着哪条路线迁徙最终到达权力巅峰?这一切,静默的文物给出了答案。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赵化成是课题组的专家之一,他说,秦族、秦国历史、秦文化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目前有关秦的考古工作和研究多集中在较晚阶段。在秦文化考古学领域,对德公居雍以前,即商代晚期、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的秦文化,特别是秦人东迁以前在甘肃省东南部所遗留的秦文化遗存的了解还相当有限,十年先秦考古,解答了许多考古界的谜团。
李崖遗址证实秦人来自于东方
在李崖遗址尚未发掘之前,业界关于秦人、秦文化有两种争议:“东来说”与“西来说”之争。“西来说”认为秦来自西戎,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秦都邑考》中指出:“秦之祖先,起于戎狄。当殷之末,有中潏者,已居西垂。大骆非子以后,始有世系可纪,事迹亦较有据。”蒙文通、考古学界的俞伟超等人判断秦人是戎狄,主张秦人出于西方戎狄说。
“东来说”认为秦的起源于东方夷族。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少学者力图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多角度深入论证秦文化源自东夷的观点。论据主要有三点:秦人同殷人拥有共同的“玄鸟”图腾崇拜;秦人和殷人在经济生活上有共同性,都以狩猎、游牧业为主;秦人墓葬与殷人墓葬形制相似。不过,长久以来,持“东来说”和“西来说”的学者各执一词,这些判定尚需要地底下的文物本身器型、风格最终判定。
2005~2011年,考古工作者对于渭河上游的甘肃清水、张家川、礼县、天水等地展开系统调查。重点了解当地早期秦文化的分布以及戎人寺洼文化并存的状况,也包括封邑所在地调查,排除了其他地区作为秦城邑的可能,将调查的重点转移到清水县境内。
清水县位于甘肃东南、天水西北,历史上是通关中过陇山的必经要道。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李崖遗址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片遗址位于两条河的交汇处,水源丰富,是大型的农业耕作区域。
令专家们惊喜的是这里出土的墓葬群里的文物。10余座西周中晚期的墓葬及30余座周代灰坑的发现是李崖遗址考古的主要收获之一。随葬品中有相当一部分陶器具有显著的商式风格,如方唇分档鬲、带三角纹的陶簋等,再加上腰坑殉狗的葬俗,表明早期秦文化与商文化有着某种渊源关系。考古队成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梁云介绍,甘肃清水李崖遗址发掘的20座西周墓中,有19座带腰坑殉狗,“众所周知,商系墓葬流行腰坑殉狗,西周时期周人墓腰坑殉狗的比例很低,甘青地区古文化墓葬中也未见腰坑殉狗的报道。秦墓的这种习俗显然源自商文化。”
李崖遗址出土的陶器在组合、种类、数量等方面也有浓厚的商文化风格,与西周时某些殷遗民墓葬的陶器组合相似。梁云说:“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广义上讲秦人是殷遗民的一支,秦人西迁之初的文化面貌还具有浓厚的殷商色彩,王朝更迭并没有中断其世代沿袭的传统。”
清水李崖秦墓的发掘,从考古学上为秦人东来找到了重要依据,印证了史书中记载的,秦人远祖作为东夷一支,曾与殷商王朝关系密切,受商文化影响很深,秦族、秦文化是从东来的。这在秦史、秦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清水李崖曾是秦代先祖秦非子封邑地
在文字普及尚不完善的秦王朝,关于秦人发迹前的历史记载是秦人先祖“屯兵养马于成纪”,而大众们了解历史渠道的影视创作中,嬴政的先祖不过是其他贵族们嘲笑的对象“牧马人的后代”,也就是说,秦人发迹的第一要素源于“擅养马”,大约秦人先祖们也都没有想到,这个家族产业,竟然成为秦人成就霸业的起始。
祝中熹在《早期秦史》中记述,秦非子的父亲是大骆,和父族一起生活在犬丘,也就是西垂地区,大概是受庶子地位的影响,他似乎对政治、权位不感兴趣,而喜欢畜牧业,就像《史记·秦本纪》中描述的“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
史料记载,周孝王专门给秦非子划了一片地方用来养马。
历史研究者对于这一片地方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关于秦非子牧马之地,麦积区、张家川县、清水县、礼县都有许多传说和说法。
李崖遗址,揭开了这个秘密。在遗址发掘的10多座竖穴土坑墓都是东西方向(西偏北)、头向西、直肢葬、带腰坑殉狗,这与2005年发掘的礼县西山西周晚期铜礼器墓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出铜礼器的秦国高等级贵族墓的葬俗完全一致,因而,这批墓很可能是早期秦人嬴姓宗族的遗存。
目前,有关这批墓葬的确切年代还有不同看法,初步判断大多集中于西周中期,个别可能为西周早期偏晚或西周晚期偏早。综观上世纪80年代发掘的甘谷毛家坪遗址,秦文化墓葬年代最早不超过西周中期偏晚,礼县西山坪则为西周晚期,可以断定,李崖这批墓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一批秦族墓葬。
领队梁云敏锐地判断,李崖古城遗址很可能曾是秦非子封邑所在地。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文物专家们的普遍认同。
但更加严谨的文物专家认为,按照国际惯例,如果遗址出土的文物与文字记载不能完全被印证,这个结论还不能尘埃落地。
也许在现在,也许在更晚的将来,这个谜底终将会被完全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