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生主阵地“独生子女”画上历史句号

30.10.2015  02:45

    始于1980年的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到昨天正式画上句号。29日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三五”规划,民间舆论第一时间的大量兴趣和注意力却集中到了它的一个细节上: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独生子女政策几乎是在舆论的唾沫中走进历史的,但这未必是历史对它的最终态度。计划生育使中国少生了几亿人口,减轻了中国的资源压力和经济起飞初期的负担。独生子女是计划生育最艰难的主战场,它的成绩和代价也都最突出。它究竟给中国带来的好处多,还是问题更多,需要历史在更远的距离上平静地做出评价。

    中国需要放开二孩政策,是对国家人口结构深入、冷静分析后做出的结论。这一政策没有一步到位,而是经过了双独二胎、单独二孩,直到全面放开二孩的过渡。这有利于避免出现婴儿潮,提前化解未来阶段性社会资源紧张的隐患。

    整个“十三五”规划应被看成是民意的“胜利”。消除贫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行职工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全国性统筹和推广,这些都在舆论中有很高的呼声。包括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舆论反复呼吁,今天终于成为现实。

    “十三五”规划再次印证了这样的逻辑:具有合理性的舆论呼声,反映的又是社会现实需要,最终往往能被国家以正式文件确认,成为中国的经济社会政策。想想看,反对唯GDP论,结束劳教制度,对腐败“零容忍”,监测大气中的PM2.5指标,它们很多都是最早从舆论场上喊响的。

    事实证明,中国的政策制定过程纳入了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网络上的“P民”们同样拥有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话语权。“十三五”规划不应看成是少数精英们编制的,它更多地是中国老百姓在种种场合热议及网上放炮“喊出来的”。它反映了中国大多数人对未来生活的愿望。

    过去一段时间有些人痛骂了独生子女政策,那些话肯定是偏激的,但它们对形成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也起了特殊的“伴跑”。偏执的东西不全是负面元素,但它们也决不会构成社会的中坚力量,这样的复杂情形正在中国多元社会中越来越多。

    “十三五”规划有较高可信度。首先人们能从这一规划中清楚感受到执政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让小康对所有国人形成全覆盖非常用心的责任感。社会的前进总是有前出部分,有相对落后部分,但中国执政党要求努力实现全体国民分享改革开放成就的愿望十分真诚、严肃。中国的社会公平与相对稳定的发达社会比起来还有差距,但中国政府在兼顾效率与公平方面尽了最大努力。

    “十三五”可信的另一方面是2020年GDP和人均收入都要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这一目标,以及实现从社会公平到福利政策及生态环保等各个方向的改善,都是可以信赖的。

    “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提出的,它的内涵逐渐丰富,指引了中国社会三十几年。它无疑是个伟大的路标,经受了风雨的考验。在这之后,中国将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中等发达社会”迈进。后一个路标已经立起,但它迄今还有些模糊,其大量政治、经济、社会含义还需不断塑造、锤炼。我们衷心希望“小康”和“中等发达社会”这两个路标能够完美对接,后一个路标再成功指引中国社会几十年。据《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