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车震门”背后的桃色化反腐

06.11.2014  13:05

   作者:朱昌俊

  有关官员“车震”的消息最近频繁出现。珠海温先生从手机里发现妻子与一科长偷情的证据后举报并在网络上发帖,曝光珠海市交通运输局培训科科长陈某与其妻“车震”四年。(11月5日《南方都市报》)。衡阳市纪委官网正式通报,“车震”一事调查处理结果,对当事人市政府研究室主任黄健骅、市纪委案件监督管理室副主任李佳免去现任职务,并分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11月5日《新京报》)

  有关官员的桃色新闻,历来就是引爆舆论的作料。从“包养”、“开房”、到“通奸”、再到“车震”,无论表达词汇如何创新,它指向的都是官员的私生活作风问题,但诸多案例表明,它又不仅仅是停留在官员私生活范畴内的道德问题。这是在观察官员的桃色新闻时,必须正视的前提。

  大量的案例证明,除却个别的官员桃色新闻确系因“敲诈勒索”而被伪造之外,倒在私生活上的官员,往往都并非止于作风问题。特别是一些腐败官员的曝光,首先就是因为牵涉到私生活作风问题,才引发舆论的关注和纪检部门的介入,最终才“拔出萝卜带出泥”。在某种程度上,揭秘官员私生活正在被当成一种扳倒问题官员的手段与捷径。即便是那些拿着官员私生活进行敲诈的案件,也是因为利用了官员自感“不干净”不敢声张的弱点。也就是说,当挖掘官员私生活,拿私生活说事成为民众反腐的一个突破口,它所反衬出的反腐渠道的窄化,已经值得警惕。

  因此,明晰官员桃色化新闻背后的反腐诉求之后,如何处置陷入桃色新闻中的官员,便不应再模糊。一方面,无论官员的私生活问题背后,是否存在着腐败,它对于官员群体的形象损害,都已经造成,接受一定处罚并不冤枉。以此次衡阳的“车震门”为例,尽管当地纪检部门证实举报并非属实,但鉴于当事人“在事发后不积极主动配合组织调查,致使网络炒作持续,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党员干部形象”,被免职并不过分。但另一方面,正视官员私生活问题所带来的道德影响之余,仍要防止调查处理的浅尝辄止。毕竟,一些官员的私生活问题,往往是腐化的一种表征,在调查处理上理当深入,而非仅仅止于作风层面。

  事实上,对于官员私生活作风问题的警惕已经上升到制度层面,如“通奸”一词去年以来多次出现在落马官员的官方通报中,就足以说明问题。虽然在目前的刑法等法律条款中,未对“通奸”进行明确的界定。但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相关规定,与他人通奸,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虽是私生活范畴,但官员轻易陷入桃色新闻的现象,所释放的某种信号却不应该被轻视。一者,私生活存问题的官员,其公共形象与公共操守,已然难以赢得民众的信任;其次,官员的私生活问题,往往会倚仗公共权势的支撑。他们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手中的权力与资源恐怕才是最大的砝码。在某种程度上,官员私生活品质如何甚至可以被视为是权力约束是否严格的一个重要标尺:当官员严于律己,权力得到有效约束,官员陷入桃色新闻的几率自然不会高。

  至此可以厘清,官员桃色新闻的频现,至少蕴含两层信号。一是,当前的权力约束并未能彻底挤干权色交易的空间,官员依然拥有某种身份优势来赢取“美色”;二是,当民众将官员的私生活视为反腐手段,甚至不折手段,予以夸大甚至伪造,以求引发关注,其指向的民间反腐渠道与空间的逼仄仍有待改善。如此,才能真正告别桃色化反腐的“捷径”,回归公民监督与举报的正道。(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