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官员“实改虚”背后的逃避心态

18.04.2016  02:57

    近期,有媒体报道一些官员主动申请“实改虚”,要求放弃实权职务,选择清闲岗位。一个县一年有10位局长、副局长提出改任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发改局长、财政局长等也想赋闲……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常识相悖的现象,折射出较为复杂的干部状态和官员心态。

    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作风建设取得巨大成效,清新之风劲吹。潜规则少了、明制度多了,权与钱的灰色地带少了、用权用钱更阳光了,一些干部离开了非常规的“激励”手段,既有一些不适应,也在心态上发生了新变化。就特点而言,在岗不能弄权不如离开享清闲,与其干事冒风险不如腾地卸重担,处处受制约却无油水不如闲职要待遇。这些官员心头的杂念,一方面反映出近几年反腐正风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警示着当官不能投机。

    为官就应担责任,在岗务必有状态。这是对从政为官者的基本要求,不能心猿意马,有好处才出力,没油水就想办法逃脱。其实,很多官员不是没有能力、不是没有干事的水平,而是不能把心思放在干事创业上。越是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越是在涉险滩的敏感时刻,越需要规避“逃避心理”、“投机心态”。

    当然也要看到,官员想逃、等闲的心态也有现实困境。这种困境涉及到收入待遇、晋升通道、职业预期、责任压力等多重因素。曾有一项调查显示,51.35%的官员表示比以前压力大了很多,58.66%的官员认为会有所抱怨。或许,这是在权力、利益的夹缝中“挤干”官员干事动力的重要原因。

    话说回来,“”字头上有个“”字,即使面临现实难题,并不意味着要让公共利益让位于私人得失,否则就辞官或者赋闲。实际上,不论是工作能力还是思想状态,只要不合格就面临被“罚下”的风险,有能力有想法的干部也才真正“能上”,这不需要一些动机不纯的官员主动提出要求。当然,“萌生退意”有很多种可能,也需要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绝不是根据提出要求的官员数量来定夺,更不能借助“审计”手段来吓唬,如此治标不治本的做法,看似留住了人,但没有解决问题。如果“实改虚”现象是干部队伍的“自我净化”,那么也需要从干部考核体系和人事制度建设上来根治。

    出台不久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指出,要通过健全完善制度机制,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其实是“逐步从制度上、习惯上、风气上,做到能上能下”。由此可见,能者上、庸者下,风气正者上、风气歪者下,思想纯洁者上、思想杂乱者下,理想坚定者上、理想摇摆者下,需要制度化、常态化。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正在开展,以此为契机,在制度上着力,在“”上下功夫,在“”上见真章,官员才能不逃避、党员才能成表率。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