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青山誓不休——兰州新区推进生态建设纪实
5月,记者再一次来到兰州新区,这里已是绿荫成行,满目生机——一条条笔直开阔的道路两侧,嫩绿的小草钻出地面,抬头尽享阳光雨露的滋润。微风吹拂下,一排排错落有致的乔木、灌木摇曳着新枝,欢迎远方到来的客人。道路中央的隔离带间,数不清的山杏花竞相怒放,送来缕缕清香。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生态战略平台的要求,兰州新区在过去的3年间已完成10万亩生态绿化工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我们相信,通过坚定不移狠抓绿化不松手,兰州新区一定会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西北亚高原干旱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典范。”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郭智强满怀信心地说。
大地绿了,风沙小了,兰州新区的建设者们正以不见青山誓不休的豪迈,用辛勤和汗水书写着荒原播绿的壮丽诗篇。
明思路,定目标,迎难而上改善环境
2011年4月,随着开发秦王川号角的吹响,兰州新区大规模生态建设全面启幕。
“这个地方干旱少雨、风沙大,又无河流,搞大规模生态绿化能成功吗?”当时,不少人曾有这样的疑问。
“要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美丽城市,没有良好的生态基础肯定不行,没有绿色优美的环境,再好的招商引资政策也吸引不了投资者。”郭智强说,作为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不仅要实现产业强城,更要建设成为绿色美丽的生态新城。对兰州新区来说,生态建设和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重要。
为加快兰州新区生态建设步伐,兰州新区与省林业厅、市林业局共同组织修订完成《兰州新区林业生态总体规划》,确定了生态建设的总目标:到2030年,兰州新区将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7.21万亩,封山育林10.2万亩,植被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分别达到46%、30%和35%以上,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2平方米,建立起生态保护圈和生态安全防护体系。
目标虽然远大,征途却充满艰辛。
在秦王川,“养活一棵树,要比养活一个娃娃还难”的说法广为流传。
一句话道出了兰州新区生态建设的不易。
兰州新区城乡建设局园林景观处处长黄宁说,正常情况下,适合植物生长的PH值应该在8.3以下,土壤含盐量在0.2%以内,但兰州新区土壤的PH值普遍在8.7以上,土壤含盐量超过了1%,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了2%。
“除了干旱、少雨、风沙大,土壤盐碱化程度高,海拔高也是影响生态建设的因素。他说,“兰州新区和市区虽然直线距离只有不到40公里,但这里的海拔在1900米至2000米之间,比市区高出三四百米,市区有些花开了半个月后,新区的才会开。”
兰州新区植树造林到底有多难?
“不是简单栽下去,浇点水,树苗就能活。在兰州新区,树苗在栽植前要先对土壤进行改良,加入有机肥、过磷酸钙等化学物质,降低盐碱度,提高有机质含量。最重要的是加强后期管护,除了浇水要跟上外,天冷时一定要及时做好保温防护……”黄宁说,经过不断的努力,兰州新区在生态绿化方面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比如在常青树的选择上,树型漂亮高大的雪松不适宜在兰州新区生长,而云杉、樟子松等相对低矮的树种容易成活。
从2011年开始,兰州新区陆续出台了《新区生态绿化建设优惠政策》《兰州新区生态经济林扶持办法》等优惠政策,鼓励各种力量广泛进行植树造林,形成了合力共建生态绿城的良好建设局面。截至2013年年底,累计完成人工造林绿化10.5万亩。
建防线,绿城区,强力构筑生态屏障
走进兰州新区,引大入秦工程的各个干渠、支渠纵横交错。适逢供水期,汩汩大通河水从百里之外涌来,沿着一条条水渠,汇入秦王川大地,哺育着这座新生的城市。
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局长郭庭天告诉记者,引大入秦工程引来的大通河水,每年有4.4亿立方米的调水量,加上西岔黄河电力提灌工程和中川机场绿化上水工程的供水,兰州新区年调水量可达5.4亿立方米,为兰州新区打造生态绿城和产业新城奠定了坚实的供水保障。
站在横贯秦王川东西的东一干渠畔,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柳树、云杉、刺槐、杨树、樟子松已经扎根林立,成为一条绿色的生态防线。
“这一条宽400米,长达17.6公里的林带与渠道平行栽植,总面积5万多亩,树木达到500多万株,是规划中距离兰州新区核心区最近的一条生态防线。”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副局长张守琪告诉记者,这些树木是2011年栽植的,主要目的是抵御来自北方的风沙。
“今年,兰州新区将对原有的两条林带进行改造升级,建成两条新防线。”张守琪说,兰州新区以北150公里是腾格里沙漠边缘,到2020年,东一干渠以北将建成5条这样的生态防线,成为兰州新区坚固的绿色挡风墙,改善兰州新区的生态环境。
事实上,建设绿色防线仅仅是兰州新区开展大规模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面对干旱、少雨、多风沙的生态局面,兰州新区提出了“北御风沙、中兴产业、南建景观”的生态建设中心思路:开展北部生态防线建设的同时,在中部地区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与南部毗邻安宁、皋兰的区域,则大力开展荒山荒坡整理,发展生态休闲娱乐产业和循环农业。
按照“一心两圈”的总体建设布局,兰州新区一方面以园林化、景观化和环保化为总目标,在核心区着重建设城市景观系统,提升城市形象,给居民创造良好生活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加快发展近郊生态产业景观圈和外围生态防护屏障圈,打造多层次的生态屏障。
“沿湖、沿路、沿渠都是绿化的主战场,在道路、小区、广场、公园都能感受到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果。”兰州新区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苏珑告诉记者,兰州新区已基本完成了所有通车道路的绿化工程;占地1150亩的二号人工湖已向公众开放;湿地公园等多个公园的建设正在筹建当中,将很快进入施工阶段……
“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不仅要绿起来,还要绿出水平,绿出特色。”这是兰州新区人对生态建设的一个共识。
兰州新区有一条经三支路,这条路的绿化带上栽种的树木主要是土生土长的桃树、梨树和杏树。正值春季,这里花开正茂,花香扑面,因此这条路还有另外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芬芳大道”。
树种虽不名贵,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恰如这座新生城市,面对有限自然环境,正茁壮成长。
苏珑告诉记者,兰州新区已经确定了包括杨树、柳树、榆树、桃树、梨树在内的一系列适地树种,这些树种耐干旱、景观良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他坚信:“未来的兰州新区,一定会是一座独具特色的生态新城。”
给资金,送技术,大力发展富民产业
兰州新区的生态建设之路也是一条农民群众加速奔小康的致富之路。
“在打造生态绿城的进程中,一定要把生态建设和民生建设相并重,让农民群众富裕起来。”兰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在多种场合这样强调。
兰州新区的农民有15万人,贫困人口接近4万人。政府要生态,农民要致富,两者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切合点,成为兰州新区始终在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中川镇,趁着春季浇灌期,阡陌纵横的农田里,农民们正忙着栽种、补种各种经济苗木。
中川镇兔墩村村民杨学军告诉记者,他家共有8亩地,以前种的大多是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去年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全部改种成了玫瑰。
“苗子是政府统一提供的,不收一分钱,栽苗的时候有专家来地头指导,每亩地每年还给200元补贴,连续补3年。”杨学军说。
村委会主任邓天文介绍说,目前兔墩村玫瑰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占全村土地的80%以上。
“相当一部分都是去年以来栽种的,农民积极性特别高。”邓天文算了这样一笔账,栽植玫瑰的头一年没有任何收入,但到了第二年,每亩地就能收入2000元,3年以后能超过5000元。
“都知道种玫瑰挣钱,但苦于没有资金和技术,栽植量一直有限,所以大家都抢着抓住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邓天文说。
郭庭天说,为顺利实施兰州新区生态经济林建设,兰州新区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还以村为单位,对生态建设范围内秦川镇、中川镇、西岔镇的19个村71个社举办了23个场次的生态经济林项目政策宣传和种植技术培训,使广大种植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及生产技能得到明显提升。此外,兰州新区重视发挥林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广泛推广应用造林新技术、新品种,着力提高林业科技含量,解决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问题,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林业技术力量。
有了好政策,兰州新区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得到了有机结合,生态经济林建设收到了较好效果成为必然。
“到去年年底,兰州新区新增经济林木面积5.3万亩,占10.5万亩人工造林绿化面积的一半。”郭庭天说,没有老百姓的参与,这么大的绿化量是远远不能完成的。而玫瑰、枸杞等多年生的灌木,既能带来很好成经济效益,也能起到防风固沙的良好效果。
1000多页日历翻过,一些多次前往兰州新区的人士发现:兰州新区变了,变得绿了,变得美丽了!
2014年,兰州新区又定下了新的生态建设任务:人工造林面积2.8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其中,新增经济林1.95万亩。(记者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