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不安全用药须标本兼治

09.09.2014  04:24

    9月1日,2014年“全国安全用药月”甘肃省暨兰州市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金轮广场举行。从9月1日至10月31日,我省将开展“安全用药、关注老年”、医疗机构安全用药教育、“科普大篷车”下乡、安全用药“五进”等十五项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安全用药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切实提升安全用药科普效果。

    据中国红十字会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医疗损害事件造成约40万人非正常死亡,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的4倍。其中,致死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不安全用药。中国有句老话:“是药三分毒。”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缘何还有如此之多的不安全用药行为出现呢?中国科协曾对全国27个省(区、市)城乡居民的安全用药问题进行过调查,发现87%的受访者曾有过自我药疗的经历,69%看不懂药品说明书,36%在自我药疗时出现过失误,其中26%表示因此耽误了治疗。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公众缺乏用药安全的科普知识,这是导致不安全用药的主要原因。

    但我们如果仅仅以此为结论来给不安全用药下结论,未免有些仓促,还是应该从更深层次来考察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公众不安全用药的习惯。

    公众之所以形成不安全用药的习惯,主要还是和两个矛盾直接相关。首先是医疗资源短缺与公众的医疗需求的矛盾。看病贵、看病难是当下的现实,看病排队太费时间,而且一旦进医院看病,各种医疗费用也着实不菲。因此,一些人便选择自己给自己当大夫,除非得大病,一般的小毛病都是自己吃几片药解决;其次是现行体制导致的医患矛盾。以药养医当年市场化医改留下的积弊,为了维持医院的各项开支,开大处方、过度医疗几乎成为各家医院的通病。一些眼里只有病没有人的从业者,经常将没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吃药变成输液,门诊变成住院……凡此种种不仅极大增加了病人的医疗成本,而且人为制造了用药危害甚至是医疗事故,加剧了医患矛盾;还有一个现象也很能说明问题,很多患者在医院就医之后发现,医院开出的药价格往往比从药店购买要高出许多,因此很多人选择去药店买药,这样做的危害便是忽略了用药的安全性,对剂量和病理完全靠个人经验来掌握。此外,还有一些技术性细节也导致了用药不安全。过去很多药的说明书都很简洁明了,吃几片、怎么吃、啥时候吃都标注的很明白,而现在的药品说明书几乎都是学术说明,普通人很难看懂,这也间接地加大了公众的用药危险。

    安全用药是个老话题,从2011年起,食药监管部门每年都在全国开展“安全用药月”,对公众进行科普宣传。但仅仅进行这样的科普宣传恐怕远远不够,“社会公众毕竟不是专业人士,要求公众具备较高的医疗常识这是不现实也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解决公众的用药安全问题,还是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医学常识。另一方面,也要全力深化医疗改革,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着力改善医患紧张关系,并加强医风医德教育,这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