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小饭桌”还需监管持续给力

02.09.2015  01:54

    新学年如期到来,校园周边的食品安全环境不容忽视。连日来,城关区加大对校园周边“小饭桌”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执法人员通过约谈、规范、检查等方式对辖区内“小饭桌”展开集中检查。据悉,目前该区有700多家小饭桌,其中持证经营的有500余家。提醒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小饭桌”时,别忘索要查看经营资质。(相关报道见8月31日《兰州日报》三版)

    “小饭桌”虽然都规模不大,却关系着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牵动着家长的心。对很多家长而言,或住所距学校较远,或精力有限,“小饭桌”也就成为了家长们无奈的选择。由于“小饭桌”大多存在于居民区内,以“家庭式作坊”为主要形式,在卫生、安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隐弊性,管理难度大,还面临着多头管理的问题,因此,如何将“小饭桌”办成“放心桌”,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大课题。

    近些年,为加强对“小饭桌”的监管,兰州市也出台了相关规定,明确提出:校外托护点就餐人数10人以上的必须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10人以下的要备案登记,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经营场所必须独立,不能与家居生活混用。即便如此,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兰州市内仍然存在“小饭桌”无证经营的情况。就像此次检查的700多家小饭桌中,持证经营的有500余家,那么,其余的200多家又处在怎样的经营状况,这样的“小饭桌”一旦发生问题或纠纷该如何解决?小饭桌大量的存在源于社会层面的现实需求,而要让这样一种经营业态真正规范起来,关键还在于加强动态常效监管和完善准入登记制度。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青少年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期,抵抗力也不及成年人,“小饭桌”的安全问题容不得丝毫马虎。据悉,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朱国萍在全国“两会”期间曾呼吁,希望能尽早规范“小饭桌”,从事“小饭桌”应当登记办证,消防、环保、教育、食药、疾控、工商、税务等部门应组成联合检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抽查,保障孩子们住得安全、吃得放心。

    但是就目前来看,笔者觉得要想保障学生“小饭桌”的安全,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当及时发挥作用,一方面,要通过制定行业管理规范,设置市场准入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对“小饭桌”的经营面积、食品卫生、消防安全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使“小饭桌”逐步走向规范化。最好能制定管理办法和行业规范,使用合同示范文本,推行规范化经营,规定“小饭桌”业主与家长签定儿童安全保障协议。同时,还要明确校外“小饭桌”的义务和责任,保证处理纠纷有据可依。另一方面,要遵循“各尽其能,各负其责”的原则,由卫生、教育、工商、公安消防等主要部门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前提下,联手协作、加强管理。既要规范“小饭桌”经营者的主体资格,也要从长期扶持的角度,帮助“小饭桌”消除各种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