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地名也要把城市的“文脉”留住

24.03.2016  07:43

 

    3月22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视频会议。会议对地名文化保护和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要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

    地名不仅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更是城市最直观的名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好地名,往往能够拉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的“颜值”。比如,在中国具有历史特色、文化底蕴的古城,不胜枚举,如凤凰之名,立即让一个边陲小县升级为“湘西明珠”,每年上百万的游客慕名而来、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正是看到地名的名片效应,一些地方频频改名,甚至为博眼球,在命名上一味的求洋、求怪。2010年电影《阿凡达》票房大卖时,张家界景区以电影曾在此取景为由,把景区内著名的“南天一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里维埃拉、巴黎风情、罗马大道等社区名、街道名,更是几乎占领每个城市的街区铭牌。这些哗众取宠的称谓,虽然看起来很唬人,但置身其中却非常别扭,让人啼笑皆非。

    其实,城市中“重口味”的地名,不仅徒增笑柄,更在无形中拉低城市的文化品位。城市中“重口味”的地名,必须要整治、要规范。只有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才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城市的“文脉”留住。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街区的持续增容,一些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逐渐消失。比如,“祭城路”、郦城大街等极具城市特色街道,逐渐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北京路、南京路、平安大道、港城大街等。因此,规范“大、洋、怪、重”地名,也要考量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留住城市的文化血脉。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是期许,更是行动指南。希望相关地区以规范“大、洋、怪、重”地名为契机,清除城市名片中的糟粕和“洋垃圾”,留住城市的“文脉”和历史传承,让城市的“名片”,也成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