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元以上规模股基仅剩7只 广发聚丰不再是“大哥”

08.07.2014  13:09

  《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发现,7只基金上半年规模均出现了缩水,广发聚丰二季度缩水28.40亿元

  ■本报见习记者 唐 芳

  《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官方微博微信:证券日报微基金)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可比522只主动管理偏股型基金(剔出今年新成立的基金)中,有逾八成股基规模较去年年底缩水。伴随着主动股基规模的缩水,百亿元以上规模的主动股基数量仅剩7只,较去年年底减少4只。

  上述7只“大块头”股基上半年份额均出现缩水,平均缩水15.42亿元。从规模上看,华夏红利超越广发聚丰,成为市场上最大的偏股型基金。从单位净值上看,7只股基中仅3只基金单位净值在1元以上。从上半年业绩看,仅2只基金实现正收益,有4只基金位居同业后半营。

  业内人士认为,百亿元以上规模股基数量的减少,既是可供投资的基金数量和品种增多的结果,也和股市行情下跌基金市值下降,基金业绩表现不佳投资者赎回有关。但是关于数量减少是好是坏,业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大块头”股基是基金公司的旗舰产品,对其品牌提升有促进作用,不应该减少。有的则认为,基金的规模过大将影响其投资灵活性,分散基金经理“精力”,并直接影响投资业绩,并不建议投资者追捧这类基金。

  逾八成偏股基金规模缩水

  百亿以上规模仅剩7只

  《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可比522只主动管理偏股型基金(剔出今年新成立的基金)中,仅98只主动股基较去年年底实现规模增长,占比不足两成(18.77%),同期有424只主动股基规模缩水,占比逾八成(81.23%)。可比522只基金的整体规模由去年年底的1.10万亿元,缩水至今年二季度末的9638.49亿元,即上半年主动股基规模缩水1373.48亿元,缩水率为12.47%。

  伴随着主动股基规模的缩水,百亿元以上规模的主动股基数量也在减少。截至今年6月30日,规模在百亿元以上的主动股基仅剩7只,而去年年底时,这一数据还为11只,即上半年,有4只基金退出百亿元规模基金行列。

  具体看来,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规模在百亿元以上的7只股基分别是华夏红利、广发聚丰、易方达价值成长、中邮核心成长、汇添富均衡增长、华夏优势增长和诺安股票,最新规模依次为153.67亿元 、151.73亿元、129.84亿元、122.76亿元、120.27亿元、118.28亿元和109.38亿元。而4只在上半年退出百亿元规模行列的主动股基分别是,银华核心价值优选、交银成长股票、嘉实研究精选和华宝兴业行业精选。其上半年规模分别缩水15.45亿元、28.94亿元、36.65亿元和11.99亿元。

  最大偏股基金易主

  4只基金业绩位居后半营

  值得一提的是, 华夏红利、广发聚丰等7只基金虽然依旧坚守在百亿元以上规模行列,但是其上半年规模也都出现了缩水。其中易方达价值成长规模缩水最多,上半年规模减少29.19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广发聚丰,规模由去年年底的180.13亿元,缩水至今年6月底的151.73亿元,期内缩水28.40亿元。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广发聚丰仍是市场上规模最大的股票型基金,比第2名华夏红利多出13.52亿元。而今年上半年的规模缩水让广发聚丰让出规模“带头大哥”的称号,退居第2名。而从亚军跃升至冠军的华夏红利上半年规模也缩水12.94亿元。7只基金中,缩水程度最小的是中邮核心成长,其上半年规模仅缩水200万元。7只股基上半年规模平均缩水15.42亿元。

  从最新的单位净值看,上述7只基金中,仅华夏红利、易方达价值成长和华夏优势增长3只基金的单位净值在1元以上,分别为1.57元、1.16元和1.16元。

  从今年上半年业绩看,7只基金中,仅规模偏小的中邮核心成长和诺安股票两只基金实现正收益,分别为5.58%和2.55%,也是7只基金中仅有的入围同业业绩前1/3阵营的2只基金。收益率最差的是易方达价值成长,上半年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10.49%,位居同业倒数第26名,即后1/10阵营。此外,年内业绩位居同业后半营的还有广发聚丰、华夏优势增长和汇添富均衡增长3只基金,上半年业绩分别为-8.87%、-6.67%和-2.90%。即7只“大块头”股基中,共有4只股基上半年业绩位居同业后半营。此外,规模最大的华夏红利上半年业绩为-0.38%。

  好事?坏事?

  业内态度不一

  其实,百亿元以上规模主动股基数量减少并不是今年才有的事。 WIND资讯数据显示,近十年,每年年底百亿元以上规模的主动股基数量依次为1只(2004年)、0只(2005年)、11只(2006年)、88只(2007年)、18只(2008年)、48只(2009年)、42只(2010年)、14只(2011年)、15只(2012年)和11只(2003年)。可见,百亿元以上规模的主动股基数量在2007年创下了历史高点,之后基本呈下降趋势,而今年二季度末的7只又创下了历史低点,数量不足2007年的十分之一。

  业内人士表示,以前,我国投资者的投资途径相对匮乏,作为存款、股票以外重要投资途径的基金吸引了大批资金的关注。当时市场上可供投资的基金数量较少,由此诞生了大批的百亿元以上规模的基金。但是,近些年,随着新基金数量的不断增加,创新型基金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多,其他投资品种的研发以及其他投资渠道的扩展,投资者的选择多了,这些都对偏股型基金的规模造成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这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正常现象。

  “此外,股市行情下跌,拉低市值;基金业绩表现不佳,投资者赎回份额也都是‘大块头’股基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上述人士补充道。

  但是对了百亿元以上规模股基数量减少一事,业内人士的态度却不同。一位上海的基金分析师认为,基金规模和基金公司收益直接挂钩,同时1只基金如果能够持续保持超大规模,背后是投资者对基金公司管理能力的认可。对于大型基金公司来说,都应该至少有1只百亿元以上规模的基金作为公司的“门面”,作为公司的旗舰产品,作为公司品牌提升的重要助力。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则在其微博中表示:“具有主动型投资风格的超百亿大规模基金的减少,其实是件好事,因为我们一直在建议的不要投资超百亿规模大基金的建议,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充分响应。”他在之前的采访中表示,基金的规模超大将影响其投资灵活性,并直接影响投资业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超大规模基金不得不增加所投资的股票数量,但基金经理的精力毕竟有限,太多的股票必然会分散对于个股的研究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