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十三五”规划解读:到 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

21.01.2016  10:31

兰州轨道交通建设正在顺利推进

1月20日,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了《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这是我省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阐明了“十三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导向、主要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保护环境等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纲要》指出,“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立足“十二五”打下的基础,抓住和用好重大战略机遇,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规划纲要》提出,我省将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和后发优势,以战略平台和重大举措为抓手,坚持项目带动,着力打造“六大支撑”,实施“十大工程”。据悉,我省还建立了“十三五”规划重大建设(动态)项目库,谋划了7大类、136个子项、6.1万多个项目,投资总额达8.44万亿元,这也是《规划纲要》的最大亮点。

六大支撑

●着力打造转型升级大环境。深入实施“3341”项目建设工程、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236”扶贫攻坚和“1+17”精准脱贫行动,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动力结构转型升级,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科学发展,推动转型升级,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富民兴陇。

●着力打造向西开放大门户。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统领,依托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我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框架协议、兰洽会和国际新能源博览会等平台,推进开放开发,用好外部大市场,做优节会大平台,拓展合作大格局。争取建设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园区,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着力打造物流集散大枢纽。发挥区位优势、与中亚西亚联系密切的人文优势,建设兰州国际港务区、兰州中欧货运班列编组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兰州、敦煌、嘉峪关三大国际空港,兰州、天水、武威三大国际陆港以及保税区建设,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形成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综合经济走廊和物流集散大枢纽。

●着力打造清洁能源大基地。凭借丰富的风光电和核能资源,加快开发进度,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基地,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和区域电网建设。

●着力打造文明传承大平台。统筹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和利用等工作,保护好文物“祖业”,推动好文化事业,发展好文化产业,加快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文化强省。

●着力打造生态安全大屏障。坚持绿色引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推进重点区域和流域生态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相协调,推动绿色富省、绿色惠民。

十大工程

●脱贫攻坚工程。深化拓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扎实落实“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富民产业,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健全脱贫保障机制,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新举措。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人才支撑保障。到2020年,全省新创建10家左右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产业转型提升工程。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等为重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5年翻一番,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养老及保健养生等服务业,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力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和“6363”水利保障行动,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7300公里,县县通高速、乡镇通省道、村村通沥青(水泥)路,铁路运营里程超过7200公里,实现市州铁路和民航全覆盖;全省煤炭生产能力达到1亿吨,电力装机达到85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到60%,电力外送规模达到600亿千瓦时/年;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突破500万户。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优化城镇布局,做大中心城市,做强以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做特小城镇,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镇供水、供热/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轨道交通,综合管廓,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城市停车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一群两带多组团”城镇化发展布局和“一廊、四轴、多中心”城镇空间结构,县级市和市辖区比例达到30%以上,建制镇比例达到70%以上,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0%和38%以上。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按照“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总体布局,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20个大景区、30个市(州)精品景区、50个县(市、区)特色景区建设,2020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双双达到5%。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程。加快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等建设。加强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教育优先发展工程。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全覆盖,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标准化、职业教育和高等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上升通道,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开放式综合性共享型实训基地。2020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5%、95%、95%、40%,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2年。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参保率,推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五年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45万套。推进“健康甘肃”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平安甘肃”工程。加强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化信息采集、警务综合平台和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合管理平台等建设,构建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和布局合理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可追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