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委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 2020年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01.12.2015  10:15

  原标题:省委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全省生产总值5年跃上万亿台阶

  2020年甘肃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制图/武亚新

   中国甘肃网12月1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记者 梁峡林) “十三五”时期是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中共甘肃省十二届十四次全委会议,认真研究了“十三五”时期全省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于日前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2020年,甘肃人民要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全省生产总值也要跃上万亿元台阶。

   发展目标: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跃上万亿元台阶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省生产总值跃上万亿元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对内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着力打造向西开放大门户、清洁能源大基地、文明传承大平台、生态安全大屏障。

   扶贫攻坚: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鼓励自愿包干扶贫

  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推动扶贫攻坚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融合联动,深化拓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加快实施“1+17”精准脱贫方案,持续发力打好脱贫攻坚大决战。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管理,健全退出机制。创新扶贫机制,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

   经济转型: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把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成我省创新驱动引擎和向西开放重要平台。推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新型煤化工、有色冶金、高端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把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公共安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作为新兴产业的主导产业来打造,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推动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发展,加快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陇药产业。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信息消费、保健养生等产业。

   基础设施:加快引洮二期等建设,推进水权水价改革

  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快省际出口通道联接,加强地级行政中心和县级节点、重要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城市和重要旅游景区道路联通,拓展省内通达国内、国际及地区航线网络。实施网络强省战略,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信息惠民试点城市,推动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以引洮二期、白龙江引水、引黄济临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开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水权水价改革。

   城镇建设:推进农转非,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构建中部、河西走廊、陇东南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新格局,强化兰州在全省的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重点,完善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交通、水利、电力、信息和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保障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华夏文明创新:加强甘肃历史文化活化宣传及价值挖掘

  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实施一批历史重大人文古迹再现工程,加强甘肃历史文化的活化宣传和价值挖掘。加快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建设。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网络文化等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古色、绿色、红色、特色等彩色旅游业。

   生态安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严格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界限,优化国土空间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支持清洁生产,推进有色、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深化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及国企改革

  完善实施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组组建一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动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向关键领域和行业、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发展民营银行、保险公司、村镇银行等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监管,防止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不合理规定,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

   “一带一路”:打造丝路经济带黄金段,构建开放新格局

  加快推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入实施“13685”战略,构建以兰州新区为重点的向西开放经济战略平台,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为重点的文化交流合作战略平台,以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为重点的经济贸易合作战略平台。建立面向六大国际经济走廊为重点的对外交流合作窗口。建设连通中原、东部沿海向西开放的生产加工贸易基地,努力将甘肃打造成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提升“兰洽会”质量和水平,推进铁陆航多式联运,打造空港物流园区和陆路货物集散中心。

   民生保障:启动实施安宁大学城建设规划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启动实施安宁大学城建设规划,促进各大学资源共享、协调发展。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实施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政策。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