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性立法”只是“看上去很美”

21.01.2015  03:07

    在驾考培训中,很多人都会记得“要紧靠右侧路边停车”,那么“紧靠”到底是多大尺度?有报道说,《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规定,车身距离路牙的距离为30厘米,否则将面临50元的罚款。去年初,徐州市交警支队开始执行这项规定,“因为老百姓意见大,目前处于半停滞状态”。而南京市交管部门则表示,暂未就靠边停车距离实施查处及处罚,因为交警不可能拿一把尺子随时随地丈量每辆车与路边的距离。

    一个旨在增强执法可操作性的规定,在现实中反而变得更加不可操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小马飞刀以为,现实中不少人崇拜立法,相信立法万能,比如有人建议立法禁喝茅台,有的地方称将立法禁止“恶搞”大熊猫,甚至某地的条例将早恋行为列为家庭保护内容……非理性的立法冲动,不仅无法带来秩序,反而造成混乱,可以说,相信立法万能与认为法律虚无一样可怕。法律政策制定难,执行更难。其执行到位,不仅取决于政府和社会的执行决心和动力是否强大,而且取决于其本身是否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以及其背后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需求的满足与否。行政管理并非是小学一年级的算术课,1加1不见得等于2。因此,在制定政策法规和执行政策法规的同时,首先应该划清一个界限,什么是这个大系统自身能够做到的,什么是政府行政必须到位的,都必须依赖于这个界限。其实,对于行政管理来说,面面俱到等同于面面不到,而庞大的行政成本真的可以忽略不计么?

    制定是“”,执行是“”;没有结“”,“”开得再好,也只能是“看上去很美”。政府在出台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决策之前,应问计于民,多作可行性与不可行性论证,在今天已不是什么奥涩难懂的道理了。要知道,一味重制定而轻执行,法律政策的权威性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会使民众逐渐养成不守法、不服从政策的坏习惯,进而严重侵蚀社会的法治根基。另外,这将助长社会上投机钻营、胆大妄为等不良风气。引申开说,公信力是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显然,如果政府部门丧失了公信力,就会丧失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就会使民众有强烈的挫败感和剥夺感,最终陷入反感和绝望。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