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观看》

03.11.2014  12:53

    兰州的摄影圈有一个观看艺术小组,由牛恒立、吴平关等十多人构成,至于他们的镜头诉求曾看过些,我的意见以为乃“发乎情,止乎情”,与“礼仪”无关的对自己心情的找出。近来读的《观看》这本影像书,正是该小组2013年秋天在兰州红古区窑街煤镇创作的首个结晶体,其题材是传统的自然有些旧,手法是个性的又有些新,很特殊。我们来观看它一番。

    《观看》作者之一的牛恒立在前言中说:“人们起初认为摄影是客观的记录,是事实,是证据;摄影师是一位敏锐但不干涉的观察家,一个抄写员,而不是诗人——一群离自己的内心更近并书写内心的人。”这是几句似乎常规却很是袒露了自己态度的道白。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中国的摄影师被赋予着忠诚现实且在此前提下必须有益于社会的责任,即都在考虑别人的感受如何或对别人有什么样的用处,而结果则抹杀掉了个人在生活中生出的苦与乐和怨恨忧患,尽管也不可能不包含一点个人的取舍,毕竟利众的比例占据了大多数。所以摆脱精神的枷锁,拍各自喜欢拍的,哪怕是平凡甚至浅陋的思想,只要源于内心的真诚,已成为当下觉悟的摄影人已然走着的路,因为一经这样走下去,则远比少了灵魂的东西要金贵的多了。

    我生来感性,爱读感性的文字感性的影像,可对纯理论化的几乎是各种式样的均视为畏途不敢深究,往往浅尝辄止就已十分的满足,因此站不高望不远是必然的了,也实在是件无可奈何的事情。不过这种先天的不足有时也会有优势,牛恒立的又一段深情地诉说便触动了我的心,曰:

    “观看艺术小组,一个寻求艺术灵光,回归摄影本真,崇尚主观表达的艺术群体。我们热爱摄影,坚持拍摄自己心中的风景,进行集体的影像实践与探讨。我们匍匐在西部这片滋养我们的热土上,倾听大地的脉动,用心抚摸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一草一木,还有父老乡亲。生活的平凡和内心的感动,常常让我们热泪盈眶。

    “去年秋天,我们进入窑街,游走在这片被掏空的废墟上,每个人都在寻找并打开自己和这个场域私密的门径。谁也不知道,是一堆煤山,一棵黑树,还是一个捡煤的老人,抑或一只死去的鸽子,触动了他的内心。谁也不知道,究竟在怎样的游走中,多少粉尘进入了观看者的身体和血液,从而刺痛了他们的灵魂,激发了他们对生命本身的观看。

    “让生命之光因着这无法言说的剧变与疼痛,在幽幽的大通河畔‘暗自发光’!

    读了以上的几节话,我觉得牛恒立也是感性的人,他的观看艺术小组的成员也大约应该由于感性的表达汇集到了一起吧。他们的《观看》不掩饰主观的本质,正与诗人要书写出内心一样,无论读者欣赏也好厌恶也罢,只是想把自己镜头背后对物象的思考凝固成画面,想通过作品抒发人生的思想情感(历史上的窑街储藏着丰富的煤矿资源,但不管怎样的丰富,它无论如何经受不起人类无休止的疯狂掘取的),能够在现实的原野上激起一束还算透明的光亮来。

    《观看》分“大家说”、“我们拍”、“他们评”三个章节,里面“”与“”的作者,有不少是全国著名的教授、副教授、摄影家、摄影评论家、文艺评论家、电影导演、策展人、作家,如王征、藏策、栗宪庭、顾铮、郭力昕、刘苗苗等,读者尽可根据个人的喜好从这株缤纷的花球上有选择的阅读,但13位摄影人的110幅作品和各自对作品的阐释,是需要大家慢慢逐一咀嚼的。吴平关的《墟里》、杜西伶的《立象》、牛恒立的《失重》、刘劲勋的《黑白悖》、马应海的《化石》《游·梦》、刘明伟的《影子》《灰相》、晴天的《》、云子的《窑街镜窥》、吴均的《片断》、陈军的《》、李大伟的《糙像》,单就每组作品的这些个题目来说,我很有点喜欢,觉得涵盖着内容,比许多故作高深实际贫乏的命名要好得多,真能叫人寄感抒怀。当然只有阅读了作品,我们的视觉才能真切感受到标题和画面是否契合,两者间是否发生着内在的互动。其实呢,在我个人总可以负责任的说,《观看》的一幅幅的照片是作者按照主旨行事的佳妙载体,他们凭了多年行路和读书养成的不同的艺术趣味,在这方伤痕遍体的土地上绽放着情绪的花,就此生出的差别虽说显然,影调里却全弥漫着黑沉沉的辉煌与凄厉的墓茔气,满漂着压抑、苦闷、哀伤、无奈,以至爱憎之见来。这种纪实是人性自由活动时的一种冷峻,还相当大的融进了拍摄者的艺术才情,那么一经凝固,其价值便仅剩观看后留下的境遇甚窘且深重的美的冷影了。

    中国的绘画有传统派和创新派,目前看来摄影亦然。倘若有人问,《观看》的影像属于哪一派,我只好援引自己曾在其他文章中写过的一句话回答,“我想,大概在新的看了以为旧,在旧的看了以为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