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接地气”还要“飞得高”——访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张强

29.10.2015  11:22

  原标题:既要“接地气”还要“飞得高”

  ——访省气象局副局长张强

  记者 陈泳

  去年8月,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不断增强气象防灾减灾、气象预报预测、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到2020年,建成科学有效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功能先进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布局科学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气象事业支撑保障体系,使我省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居全国先进水平。

  距离《意见》出台已经1年多了,我省的气象现代化发展如何?其特点又有哪些?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省气象局副局长张强。

  张强认为,气象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我省是全国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赋予气象工作新的使命;适应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合理开发利用适合当地气候特点要求气象服务不断丰富内涵;以国家生态屏障综合试验区为平台,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广泛要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不断转变,迫切需要高质量的气象服务。

  张强介绍说,目前,在政府的主导推动下,我省气象工作政府化的常态机制已逐步形成。主要表现有:气象工作写入了省政府工作报告和省委1号文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建设纳入省委省政府“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省政府主持召开气象防灾减灾暨人影工作会议,下达市州政府气象防御绩效考核任务;省政府颁布实施《甘肃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办法》,深入推进气象依法行政……截至目前,全省14个市州政府均出台了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指导性意见,并相继成立了领导议事机构。

  “气象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目的,说白了就是要贴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小康社会。”张强说,“要满足小康社会的需要,必须达到相应的指标。比如说,气象监测要更密更实,要实现《意见》中的‘全省乡镇气象监测全覆盖’,构建一个集地面站、雷达、卫星等于一体的立体观测系统。”

  张强认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指标还应该包括预报更精准、服务更广泛等要素。到2020年,预报晴雨,准确率必须达到80%以上;温度、湿度等要素的预报准确率要在现有水平基础上提升2%至3%;气象服务信息要实现全覆盖,针对不同人群要有相应的服务。“以温度预报准确率为例,国际水平也只是每10年提升1%,要在几年内提升2%至3%,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有挑战性。从甘肃的田间地头到国际技术前沿,我们的建设既要‘接地气’还要‘飞得高’。”张强说。

  张强还认为,气象现代化建设要体现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工作法制化。他介绍说:“业务是建设的核心,只有业务水平上去了,其他方面才有依据。根据国际上的发展惯例,业务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这是气象发展的特点和潮流。服务社会化是指气象服务要满足社会需要,同时还要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而工作法制化自然是指依法履职、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发展等。”

  在张强看来,气象现代化建设还面临来自技术、人才、管理模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当然离不开深化改革。必须得解放思想,改革现有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培养人才,强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张强说。

  “气象现代化不管建设到什么高度,最主要的是体现其作用。在我省,当然要服务于精准扶贫、现代农业、生态安全屏障、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张强认为,要实现建设预期,气象部门不能“闭门造车”,要与其他行业积极合作,“合奏”一首气象现代化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