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不诚信“老赖”关进制度“笼子”

18.08.2014  03:18

    8月15日,我市召开推进诚信建设工作联席会议。会议研究了如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会议还对《兰州市推进诚信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讨论稿)》进行了研究讨论。联席会议制度规定,我市将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依法推进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相关部门和单位对列入“黑名单”的失信者,要共同依法实施惩戒。同时,各责任单位要逐步扩大“红黑榜”发布范围,建立奖励诚信、约束失信工作机制,用扎扎实实的举措引导人们守诚信。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完善确立。但在这个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急剧转型过程中,社会诚信危机却逐步显现和蔓延,中国传统社会以诚为信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受到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侵蚀,制假售假、商业欺诈、逃债骗贷、学术造假等现象屡有发生,对以契约机制为根本的市场机制正常运作,对社会整体氛围都产生了严重冲击。诚信缺失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完善社会经济的信用机制,形成履约践诺、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诚信机制,已经是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

    对于不诚信者,社会公众有一个形象的名称——老赖。之所以出现“老赖”和许多人热衷于当“老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利益驱使和道德水准下滑,而从制度层面来看,则是当“老赖”的违法成本太低,违德惩戒力度不够造成。为此,从法律法规的制度层面堵住漏洞,加大惩戒力度就成为必需。7月1日,最高法院颁布了《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凡是存在隐匿转移财产、违反限制高消费令等行为的,将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一旦“上榜”将被处以无法购买机票、无法出境、无法贷款等惩罚措施。这一规定可以看作是完善社会诚信机制的新进展。而日前,中央文明委发布的《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勾画出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着力强调以制度的力量培育诚信自觉,用制度的笼子关住失信行为,为建设“诚信中国”提供了顶层设计规划。

    中央文明委发布的《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的出台只代表顶层设计的完成,下一步的关键是在落实上下功夫。此次兰州市召开的推进诚信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做出规定,将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逐步扩大“红黑榜”发布范围,建立奖励诚信、约束失信工作机制。加快征信系统建设,建立起全覆盖的社会信用信息记录。同时,充分发挥新闻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力量与作用,弘扬诚实守信的社会正能量,曝光并警示和惩戒不诚信行为。对列入“黑名单”的失信者,要共同依法实施惩戒,形成扬善抑恶的制度机制和社会环境,并以此推动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必损”、“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利益导向和“明信知耻、惩恶扬善”的道德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