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 (上)
张 掖
来到张掖是四月下旬,火车从敦煌出发,穿越茫茫的戈壁,沿着银蛇一般绵延不绝的祁连雪山一路向南。一路上无边无际的戈壁和雪山让整个天地都变得空阔起来,在这让人窒息的空阔之中,你甚至来不及思考,火车便霍霍驰进了市区,纷乱、嘈杂、鼎沸的人声扑面而来,一下子把辽远的空阔击个粉碎。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经过张掖,然而以往的经过大抵都是在晚上,象征着现代文明的火车轰隆隆在西域的古道上肆无忌惮地喧哗,一群梦中的现代人在茫然而无知的梦中悄然经过,丝毫不晓得他们经过的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怎么样的征伐和辉煌。
说到张掖,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和他密切相关的人:霍去病。张掖本是匈奴昆邪王(一作浑邪王)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年仅二十一岁、和陈庆之并称为天才骑兵将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万余骑兵出陇西,一路狂飙突进,势如破竹,过焉支山千余里,斩杀折兰王,卢胡王,歼灭其全师并捉到了昆邪王子,相国,都尉等人。这场教科书般的骑兵突袭不仅揭开了汉朝对匈奴战略反攻的开始,而且导致了匈奴右路昆邪王休屠王的投降,为击破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帝太初元年,汉庭设立了张掖、酒泉二郡,正式标志着河西一地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一个王朝的强盛往往不是表现在中央,而是体现在边塞上,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张掖郡到了三国时期变成了兵荒马乱的少数民族聚集地,羌人在百年的魏晋时期降了又叛,叛了又降,牵弘、胡烈等一大批晋朝的优秀将领在这里栽了跟头,而羌人上百年的叛乱也造成了晋王朝的国力亏损,间接导致了后来的西晋王朝的覆灭。在盛唐时期,张掖成了安西节度使治所所在地,下辖今张掖,肃州,玉门,瓜州至敦煌的广大区域。根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安西节度使统领着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墨离、豆卢、新泉等八支军队,合计军队总数接近15万人,放在今天也算得上是一个大军区了。而当时强盛的唐帝国正是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守护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西方的使者和商人在这条路上络绎不绝,通过这条道路他们看见了强大的帝国,赞美着富足的王朝,然后把这种赞美传诵了千年,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为之自豪的名字:“唐人”。
然而现代的张掖并不能理解这一点,毕竟千年的风沙很容易抹去很多东西,在张掖市区,我看见了一座木塔,开车的司机告诉我这座木塔建于明代,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因为交通便利,门票也贵的吓人,塔旁的街道上是一排商铺,全部都是仿古建筑,中间一个大大的美容院招牌突兀地显露出来,和旁边高僧的佛塔横眉怒对,形成完美的黑色幽默画。
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到过河西的人来说,往往很难理解这里的人的精神状态和城市状态,这片充满杀伐的悲壮土地从来都是跟遥远的中央王朝脱节,对于这里来说,他们所努力拱卫的王朝是否兴盛,是否富足跟自己是没有关系的。王朝强大的时候,他们是边塞,王朝没落的时候,他们就成了敌占区。呼啸的骑士们来了又去,将军九死,壮士百战,于是这片土地就一遍又一遍地被解放和征服,心理面装着的,是一个又一个做不醒的关于长安的梦。即便到了今天也是如此,河西地段的城市大都固守着自己辽远空阔的历史,却又向往着现代都市的繁华,在这种现代与古老的碰撞中,一种深层次的茫然和疏离感便油然而生,让整个城市显得艰深和晦涩。
李 陵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张掖我总是会不自觉地想到辛弃疾,尽管这二者之间丝毫没有瓜葛,但是我觉得只有辛稼轩那悲怆,晦涩的词才配得上这片艰难而空阔的土地。“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而且思维敏锐,好用典故。若论豪放词风除苏东坡外天下无出其右者。
与常人所想象的不同,辛弃疾其实并不是一个文质彬彬的酸秀才,而是一个民族起义军领袖,一个切.格瓦拉般的传奇人物。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当时的山东是金国占领区,金主完颜亮死后,山东豪杰纷纷起兵反金,有一名叫耿京的豪杰聚兵山东,自称天平节度使, 节制山东、河北的起义军,辛弃疾是他帐下的将领。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奉表归宋,辛弃疾完成任务回去的半路上得知耿京的部下张安国已经杀了耿京投降了金国,于是会同王世隆的人马直捣金营,把叛徒张安国抓了回来并且公开处死。当年的辛弃疾只有二十三岁。辛弃疾一生决意抗金却总是郁郁不得志,但是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慷慨豪迈的词。辛弃疾有一首《贺新郎》,被陈延焯评为:“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其中有这么两句:“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这句词说的是汉朝将军李陵。而李陵最后驻守过的地方,正是张掖。
一座城,一首词,两个人,一段跨越千年的时空,就这样奇妙的联系起来了。
李陵,字少卿,陇西人。是飞将军李广之孙,善骑射而且礼贤下士。本身是将门虎子,又格外得汉武帝青睐,年纪轻轻就官拜骑都尉,率领精锐5000人驻扎在张掖防备匈奴。
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前往天山去攻打匈奴右贤王,武帝命令李陵为李广利负责后勤工作,李陵上表说:“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 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 意思是说:我所带的边兵都是荆楚之地的勇士剑客,徒手就能制服老虎,射箭更是百发百中,请你让我自领一军攻击兰干山南,以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要让我给贰师将军负责后勤了。汉武帝听后有点不高兴了,就说:“你不想给李广利打下手?我要派很多部队参战,没有战马给你。”。李陵回答道:“我不要骑兵,愿意以少击众,率领五千步兵攻打单于的王庭。”武帝“壮而许之”,李陵便率领5000步兵出张掖,北行到了浚稽山这个地方扎营。
这一次战争,李广利作为主力一路前期几乎没遇到什么敌人,而李陵就没这么幸运了,在浚稽山李陵遭遇了匈奴单于主力三万骑兵,被包围在两山之间。经过激烈的战斗,汉军杀敌数千人。单于大怒,召集骑兵八万多人攻击李陵,汉军且战且走,被包围在山谷中,第二日又斩首三千余,突围沿东南方向行军四五日到了沼泽地带,匈奴在上风防火,李陵却先纵火自救。一路血战南行到了山下,单于在南山上命令自己的儿子率领精锐攻击汉军,又被击杀数千人,并用箭射的单于狼狈逃窜。匈奴单于亲帅十余万骑兵攻击五千步兵,在自家的地盘上转战千里,血战数日,反到伤亡万余,连单于都差点没命,上下无不大怒,一天中发动几十次攻击,却又被杀伤两千余人。到了最后由于叛徒出卖,李陵所部剩余三千余人弹尽粮绝,被包围在距离边关百余里的地方,许多士兵连兵器都消耗殆尽,手里拿着大车的辐条作战,最后一天晚上,李陵长叹说:“只要再给我每人十支箭,我就能支撑到边关。”但是他已经没有一支箭,到了天黑,李陵下令击鼓突围,鼓破不能发声,军士各自四散突围,李陵和副将韩延年率几十人逃脱后又被匈奴追上,韩延年战死,李陵道:“无面目复见陛下。”于是投降了匈奴。
这一仗中,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和八万匈奴骑兵作战,血战八日,杀敌万余,自己损伤不过两千人,如果不是史书记载错误的话,这应该算是中国军事史上步兵对骑兵作战的最牛最不可思议的一仗了:在古代,骑兵对步兵是有着巨大的优势的,如果是同等兵力野战的话,战损比可以达到一比五以上,三国时期曹操的五千骑追击刘备,一日一夜狂奔三百里之后还能在长坂坡轻松击溃刘备数万步兵。然而李陵的结局很悲惨,投降匈奴后,群臣都不敢为李陵辩解,只有司马迁为其开脱,认为李陵投降匈奴是不得已而诈降。武帝却认为这一次出战李陵战功卓著却投降了匈奴,李广利全身而退但寸功未立,司马迁这么说是为了打击李广利,因此怪罪司马迁并且对他施行了腐刑。
敦煌市地税局 马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