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 “轻描”巴以“浓墨”马航,真讲政治

24.07.2014  16:55

  马航客机坠落,“舆论火力一下子吸引了90%”,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趁机“打开地狱的大门”。几个小时后,憋足了劲的以军飞机坦克大炮开路,向加沙发动地面进攻,到21日已造成至少500名巴勒斯坦人被打死3000多人受伤,打死的人中77%是加沙平民,以色列也有25名士兵死亡。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称以色列犯下了“反人类罪”,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谴责以色列“残暴行为”,奥巴马重申以色列“有权自卫”。

  西方媒体对马航客机“深墨重彩”,对以巴冲突却“轻描淡写”。“巴勒斯坦500人死亡3000人受伤,媒体关注不敌马航万一”,为什么?因为前者有“榨取宣传价值”。“马航上200多人,巴勒斯坦500多人,宣传价值是完全不同的”,“巴勒斯坦死亡500多人,可以证明以色列的自卫权,所以可以算误伤;马航死亡200多人,可以证明俄罗斯的残暴性,所以一定是蓄意”。“俄罗斯都被口水快淹没了,要是中国牵涉其中岂不更惨?

  3名以色列少年上月被绑架杀害,以色列一口咬定凶手为哈马斯。尽管哈马斯拒绝承认,以色列还是于6月30日开始对加沙狂轰滥炸。17日的地面进攻,只不过是以色列以暴制暴的升级版,60多年来一直重复着。以色列在二战中积累的“国际同情”,在对巴勒斯坦人的残暴行动中不断被蚕食;“国际社会对犹太人遭遇大屠杀的同情,并不能总成为以色列对巴人生命无视的借口”。

  在巴勒斯坦,每天都在重复着“蚕食、屠杀、停火,再重复”的故事,在西方记者眼中这已不叫新闻。2002年,以色列围堵杰宁城时,香港记者张翠容写道,“报道者以惯常的面容、惯常的声音,读出此段新闻,画面不是俯视,就是一个远景,观众根本看不到难民营,连一个居民也难以看得清楚”。如今的巴以冲突报道,“重复着昨日同样的故事”。

  西方媒体在借马航事件拼命向俄罗斯施压时,却鲜有人站出来为打死更多人的以色列施压,更没有人说要引入国际调查以查明真凶,而仅听信以色列一面之词,“把以列色人披上受害者的外衣”,“重申以色列有权自卫”,因为以色列的背后着着美国,“支持以色列,符合美国全球利益”。

  《基督教日报》驻中东记者艾伦·索伦森9日晚在以色列斯德洛特市拍摄了一张照片。人们不难想象,他是用怎样冷酷的镜头,拍下以色列人“欣赏”夜间炮击加沙城的照片,又是怀着怎样自豪的心情,将这张蘸血的照片与美国大片一样,传到社交网上供人“欣赏”。从画面上看到,50多名以色列人坐在山顶的椅凳上,跷起二郎腿,兴致勃勃地“观赏”以军空袭,远处“炮火纷飞之下的城市还是这么灯光璀璨”,近处的草地上散落着空酒瓶和吃剩的爆米花,“轰炸场景变成公共演出,这分明是在为死亡呐喊助威”。“杀三个人受到谴责,杀500个人却会得一片喝彩,这个世界荒谬至极”。卡塔尔半岛电视台21日谴责西方媒体在加沙冲突中的偏袒立场称,这样的报道无异于“沾满鲜血的另一只手”。

  标榜“新闻自由”的西方媒体主要被两种力量所控制:一种力量是政府,另一种力量是资本;“新闻自由”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真理只在大炮范围之内,人权也只在大炮范围之内”,网民感叹,“只有国家强大,才能拥有话语权和决定权”,“如果你没有强大的国家,你也会在别人喝着啤酒吃着爆米花的观摩下被杀死”,“庆幸我们有强大的祖国,希望祖国更加强大!

  加沙,一个诅咒之地,一个止不住血的伤口,西方媒体无疑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作者是环球网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