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往事

24.06.2014  00:36

    上世纪50年代初父亲在甘肃工业专科学校任教(现址属兰州理工大学),这里地处兰临公路骆驼巷段,距小西湖二里多路,东离上西园桥只100多米。

    我在上西园小学度过了童年的大部分时光。西园街道从华林坪北端西侧为起点向西南延伸逐渐抬高至骆驼巷长约三华里,以中段的横跨大道修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门楼,(现下西园火车站南侧)为界东段是下西园,西段则是上西园,以前这里来往大轱辘车、骆驼、马骡驴是通往临洮的驿路商道,道路中有两道深深的车辙便是大轱辘车留下的历史痕迹。过了门楼不远地势逐渐抬高,这一段叫作“第家坡子”。坡顶上有一条渠从涵洞里横穿过马路。40年代后,随着从小西湖通向甘肃南部的省级道路修通,这条昔日的交通要道渐渐萧条,成了一条街巷。但在50年代公共交通尚不发达,这条街仍然是一条步行进城的捷径。街道两旁是大片的果园、农舍和不多的店铺。这里引经溥惠渠水进行灌溉,盛产兰州有名的肉细酥脆,汁多味甜“沟水冬果”、还有软儿梨、吊蛋梨、酥木梨、长把梨、绵苹果、红檎、紫檎、沙果及核桃等,特别是梨类的果树,多数是生长百年以上的大树,两人抱不拢的古老梨树比比皆是。每年四月间梨花盛开时,站在高处眺望整个西园白茫茫一片,笼罩在花香之中,被文人们赞为兰州一景“梨苑花光”。昔日,彭泽所填散曲《沉醉东风》对这一美景做了生动写照,“杨柳塘,淡淡风,梨花院,溶溶月。赏芳辰无酒还赊,绿柳青山四面遮。”可以为证。抗日战争中达官贵人们为了躲避日机的轰炸纷纷选梨园深处盖建起私宅,其中有孙汝楠的家院,还有民族资本家姜志杰的田园家宅等。这里只有两家单位一为“军药处”、另为一“教养院”。

    溥惠渠

    据说明代正德年间,曾任过兵部尚书的兰州人彭泽,修建了溥惠渠。这条渠道引来阿干河经水磨沟的水,浇灌农田。乡亲们说,彭泽修建的水渠有东西两沟,分别叫做东西沟沿,东沟沿的水被引到了餐馆城关南城巷、王马巷、下沟一带。西沟沿的水经水磨沟引到了上西园、下西园一带。成就了兰州田园农业的繁荣。溥惠渠设计构思巧妙科学合理,众所周知,兰州黄河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溥惠渠却依山利用地势落差逐级降低、反向引来阿干河的水,徬山成渠、逢沟筑桥(渡槽)简便合理,效果明显。50年代全长20余公里的兰阿铁路,即是沿此走向修筑的。

    宏音寺小学

    上西园西连骆驼巷东接下西园。上西园小学原名叫宏音寺。距骆驼巷约一里路距下西园两里路。民国时期的小学校大都是寺院改成,如靛园寺小学(鼓楼巷小学)、西津寺小学(硷沟沿小学)、叭扎庙(下西园小学)和宏音寺小学等。解放初期的50年代,西园地区基本上还保持着明清时代的田园风光,后虽按街道改了校名,但人们还常常习惯的称其旧名宏音寺。上西园、骆驼巷、兰工坪、晏家坪甚至韩家河一带的学生都来这里上学,上西园小学坐南向北,进得原是庙门的校门,是10来米长六米宽的四合小院,改为学校后,院子正中的佛殿是三年级的大教室,佛殿神龛占了教室近三分之一,神龛用隔扇门糊上报纸封了起来,还有两根柱子。大殿两侧可通后院大小两个的操场。大殿后面有一棵合抱的老杏树枝茂叶繁,虬枝盘空,每年夏天学校举行毕业典礼。

    上西园小学还是附近街道的文化集会场所,当时在这里收集送给志愿军的布鞋、鞋袜、鞋垫、荷包等慰问品,过年耍社火在这里集合装扮启程,除了配合宣传“抗美援朝”“解放妇女”“土地改革”的节目外,连天唱秦腔戏、优美的朝鲜歌舞、惟妙惟肖的活报剧引来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彭爷坟

    在兰州古代历史人物中,彭泽算是声名显赫的一位了。彭泽是明代一位把握过朝廷兵权、颇有影响的重臣,《明史》及地方志都有记载。他官至兵部尚书,为兰州乃至甘肃本地人从明清以来罕有。彭泽作为兰州历史名人,他不仅是彪炳史册的一代功臣,更是甘肃乃至西北罕见的文武双全的奇才。当年宏音寺学校后面土路东侧有一坟茔,便是大名鼎鼎的彭泽墓园,两米多高的土墙断垣围成的茔园里长满了荒草、一派凄凉,唯有大石乌龟驼着巨大的石碑、石人、石马依旧显示着往日的恢弘。我们经常跑进去骑石马玩、因此马背被磨得石质发光发亮,西园的大人小孩都称其为彭爷坟,彭泽墓曾是兰州有名的古迹,是一处胜景。

    娘娘庙

    上三年级不久由于低年级小学生增加,我们被分配到学校二部的娘娘庙。从彭爷坟可见一里开外的南山巍峨的娘娘庙兀立在前沿,山前水渠旁生长着两棵挺拔高大的钻天杨似乎左右对峙拱卫着山上的神圣。山东侧的山沟里寄存有傅作义将军母亲的灵柩,那是间突出地面一人多高、砖木结构、没有窗户,而有着结实门框用铁链锁住的约六平方米的小屋。

    娘娘庙这里供奉有道教敬拜的金花娘娘、住着道士。平常这里十分恬静,每年四月八或者金花娘娘生日进香与登山的游客,纷纷踏上这条土路。这儿有本校分部4至5年级共四个班近200名学生,从山门之字型土坡小道由东向西逶迤上山、前有一砖修的一米高护栏。站在庙前护栏可以鸟瞰整个上下西园连片的果园,远眺北边的黄河、东边的叭扎庙(下西园小学)。山门是建在高近一米向前伸出的宽大砖台上,由两个粗大的木柱支撑着巍峨的飞檐,两扇厚重的大门镶有拇指粗的门环、一尺高的门槛显示着庄重和古朴。整座庙宇不大,占地不到五亩,坐西南向北,以庙门和主殿为轴线,庙中建筑呈对称排列。庙门为一座两柱一间单檐卷棚式悬山顶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建在两尺高的石制台基上。进门后下了两米宽的台阶,迎门正面是一个石质的香炉,数米之后是供奉金花娘娘的主殿,它是一座单檐硬山顶单层砖木混合结构殿堂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青瓦覆顶,四角飞檐高翘,檐下斗拱交错,整个建筑建在近一米高的青石台基上,殿前有近四米宽的月台。主殿里有神龛和泥塑神像平时紧锁着,主殿前间的两侧墙壁上镶有石碑,刻有建庙捐助人的姓名和银两。

    院中砖修的方形花池里生长着两棵高大的柏树,枝繁叶茂,笼罩着整个院子。庙门两侧分别为东西耳房,东房用作两间教师宿舍和贮藏室。西房一间空着东壁上画着水墨的巨龙腾云驾雾似在布阵行雨,粉壁灰黄颜色已十分陈旧。第二间住着道士刘爷、第三间是他的厨房和杂物间。主殿下方两侧为对称的单檐单坡土木结构建筑,青瓦屋面。

    我上四年级时因修建兰阿铁路,娘娘庙被拆,彭爷坟被挖掘、迁移,坟墓的附属建筑全部被毁。据说当时的甘肃省长邓宝珊欲将墓迁到西龙口没有实现。不免有几分遗憾。不久,历经几个朝代的“溥惠渠”也被废弃了,上西园、骆驼巷进行拆迁,居民被安置到娘娘坪上,随之这里命名为五星坪。当时,上西园小学也在拆迁之中。我们四年级两个班被安排到下西园小学借读。1955年秋天我们回到上西园小学在五星坪的新址,校长是原来的教导主任魏泽堂、教导主任是慈祥又严格的邓玉英老妈妈,不久,上西园小学改为五星坪小学。再往后,西园逐渐变成了工厂和居民区,大片果园被连片的房舍、楼宇取代。伴随着“溥惠渠”、彭爷坟、娘娘庙、“沟水冬果”的消逝,曾经美丽而富饶的田园风光,如今已成为一段如烟的历史以及我儿时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