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大: 百年长河润瘠薄

18.12.2017  19:10

    新华网兰州12月17日电(记者 任卫东 王艳明 刘能静)西北师大被誉为西北教育人才的摇篮。这座发端于燕山脚下、壮大在黄河之滨的师范院校,百年辗转,筚路蓝缕,尊严师道,植根西北,让教育的种子在偏远、贫困、蒙昧的地方,扎根发芽,塬峁芬芳。

     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师生携手共成长

    “教育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上课时我能从不同学生身上学到不同东西。”见到宋燕,她刚上完英语课。

    “明天我还有一整天课,从早上八点一直到晚上六点。”宋燕说,她喜欢上课的过程,觉得和学生们在一起很开心。宋燕教的英语是西北师大公共课里的“香饽饽”,有些没分到她班的学生,还托人“说情”,想去学习。

    2002年考入西北师大,2009年研究生毕业留校,自称“师大土著”的宋燕,已经成了学校“名师”,从她身上就能看到“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精神。

    这8字校训,是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于1947年为《国立西北师院毕业同学录》的题词,他希望师生在求知识、做学问时,要思路灵活,方法多样;在行为举止、生活旨趣上,要端庄正派,直道而行。

    国家级教学名师、西北师大赵逵夫教授为学生授课

    “我觉得好老师就是要与时俱进。”为了上好每堂课,宋燕把电影配音、角色扮演等都搬进了课堂;为了让学生克服惰性,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她不停在“充电”,认为“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

    宋燕以身作则影响着她的学生,而郭绍青通过自己的勤奋和严谨治学,为更多学生引路。

    “一个不搞研究的教师,不会成为合格教师。”郭绍青现为西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院长,工作32年来,他们非常重视教学科研,同时还坚守教学一线,与学生“打成一片”。

    针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技能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他带领团队一边进行教学改革,一边编写教材,经过10多年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教程》和《信息化教学》两门教材,已被全国10余所师范院校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郭绍青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培养,他认为“家有黄金万两,不如薄技在身”,他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帮助学生快速成长。

    春日晨读的西北师大学生

    学生在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自习室自习

    西北师大地处甘肃兰州,黄河的浇灌和西北风沙的打磨,让这里的学生养成勤学习惯,老师多诲人不倦,而宋燕、郭绍青,只是数千名教师中的代表。

     诚朴笃实,埋头苦干,朴实校风代代传

    在西北师大校史馆门前,静静伫立着一尊白色大理石雕像,每天从此过往的师生,无不放慢脚步,他就是曾先后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西北联大校常委、西北师范学院院长的著名教育家李蒸。

    上世纪30至40年代,从燕山脚下到汉中盆地,再到黄河之滨,李蒸一路西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教育为国家之命脉”之理念。

    走进西北师大校史馆,白雪涛用清亮的嗓音为参观者讲述着过往,李蒸、黎锦熙、袁敦礼、吕斯百……,每提到一个名字,她都能如数家珍,讲出一段动人故事。

    西北师范大学一以贯之的实践教学——历史上的物理专业实验课

    2005年从西北师大历史系毕业后,白雪涛一直从事校史讲述、研究工作。她说,在西迁途中,广大师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苦难,途中吃着咸菜和锅饼,住过破庙,即使是这样,依旧怀揣发展西部教育的梦想。

    到了兰州,为节省开支,李蒸鼓励教师自行设计学校建筑,现西北师大礼堂就是当时设计之一。在抗战岁月,招生比较困难,李蒸却提出,无论入学程度如何,在受过师大教育后,英文水平必须达标。

    正是这种艰苦卓绝的办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很多学生从中受益。名为张奉珍的学生说:“我终生感念李先生,正是因为他,我奠定了良好的英文基础,能使我以50岁年龄赴美国深造。

    西北师范大学一直十分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实践工作——图为西北师范学院时期的教育实习经验交流会

    白雪涛在为参观者口述校史,而在西北师大一栋家属楼里,一位百岁老人不时回忆着自己的“城固”岁月。

    这位百岁老人叫王志宏,1939年秋考入西北师院,他回忆说:“当时学校的多数教师都是从北平来的名教授,他们教得认真,讲得仔细,每堂课点名时从来不喊学生名字,仅凭记忆在点名册上划到,我们都纳闷,他们的记忆怎么那么好!

    1944年毕业后,王志宏留在了兰州,一直在西北师大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仅是他们,诚朴笃实、埋头苦干已内化于无数西北师大学子心中。

     尊严师道,继往开来,植根西北育桃李

    “扎根西部几十年,我们培养了20多万名学生。”西北师大党委书记陈克恭说,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留在西北最艰苦的地方服务基础教育,自觉地将自己一生与这片贫瘠、落后的土地联系在一起。

    马建平就是其中之一。1999年从西北师大毕业后,回到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当时的合作中学没有现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也没有宽敞平整的操场,校园凹凸不平,经常尘土飞扬。

    “当老师是我从小的愿望,我知道甘南条件很艰苦,缺乏师资,所以毕业后就回来了。”马建平说。10多年过去了,他已经爱上了这片土地,更爱他的学生。

    一名学生因为打架要被学校处理,马建平向学校求情,并耐心做学生思想工作。“我送他回家反省,他竟然在汽车站跑了,不过还是被我找到了。”正是马建平的努力,这个学生走上了“正轨”。

    “能吃苦、有责任是我所理解的教师品质,而这些品质都是从老一辈身上一代代积淀、传承下来的。”马建平说。

    西北师大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输送了大批像马建平这样的教师。仅近十年,该校就毕业22992名师范生,就业于新疆、青海、宁夏、西藏等地。

    今日的西北师大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

    据统计,甘肃86个县市区示范中学中60%以上的骨干教师、80%以上的特级教师都毕业于西北师大。此外,依托设在该校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为甘肃及西部其他省区培训培养了42个少数民族的各类师资近3万名。

    许多人这样评价:因为有西北师大,我国现代师范教育向西推进了一千公里,优质教师培训向西推进了一千公里。尊严师道,继往开来,从燕山脚下到黄河之滨,西北师大教育的“接力棒”传递从未停止。(完)

( 编辑:朱霞)
西北师大举办庆祝建校115周年座谈会
原标题:西北师大举办庆祝建校115周年座谈会 人民网
校园简讯
我校召开2017年度教学督导委员会学生教学监督委员甘肃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