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渴望装在孩子们的眼里 山区孩子课外阅读现状
原标题:满满的渴望装在孩子们的眼里 本报记者调查山区孩子课外阅读现状
4名高河小学的学生共看一本课外书 唐学仁 摄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城市里不少孩子的书柜堆满了童话故事、科普小说等各种读物,甚至电子读物。但对于贫困山区留守儿童来说,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课外书,却是一个不小的梦想。在武山县桦林乡高河小学,孩子们手中能读的是几本已被翻烂了的课本。透过沾满泥灰的窗户,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渴望,“我们喜欢读书,如果有一个想看什么书就能借到什么书的图书馆,那该是多好的一件事情啊!”
简陋的学校 最缺课外书
清晨,山间小道烂泥翻飞,采访车在初夏的小雨中一路颠簸。从武山县桦林乡政府出发,驶过20公里山路之后,终于到达高河小学。
下课铃声刚响,孩子们纷纷从教室里飞奔出来,将车子团团围住,听到老师介绍,六一节前,我们要捐书给他们,这些孩子们蹦蹦跳跳地在校园里玩起了跳绳。
“我们这个山区学校条件简陋,我带你们简单看看吧!”在校长刘锁成的带领下,记者看到这所仅有9间教室的小学。掉灰的墙壁、残缺的玻璃窗、陈旧的桌椅、破损的讲台……教室里不断传出孩子们的欢笑声,给简陋的校舍带来了一丝温馨。
“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课外书籍,除了课本外,孩子们几乎没有别的读物。”刘锁成说,包括学前班在内,小学目前有7个年级,47名学生,特困生超过了30%。
孩子们为了读书都很刻苦,一些学生甚至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步行十多里山路来上学,不容易啊。”刘锁成说,拥有一间图书馆,能读到更多的课外书籍,对这些穷山沟里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个距离不长不短的梦想。
可是由于校舍破旧,高河小学至今没有一间图书馆,学校仅存的200册图书摆放在一间破旧的库房里。记者看到这些图书几乎都是教师的工具用书,适合孩子们看的课外书只有零星几本,这些书很少被孩子们借阅。
一本翻烂的《十万个为什么》
事实上,在整个武山县桦林学区也没有一间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图书馆。 桦林学区书记张玉生告诉记者,距离高河不远的包门学校在桦林乡算是一所颇具规模的学校,可藏书多是工具图书,适合学生看的文学类图书少之又少。“学生们要参加演讲比赛,可无法找到一本故事书,没办法,我们只好一次次地选择了放弃。”
中午放学的时候,高河小学的张占勤没有回家,坐在教室墙角的处抱着一本书认真地看着。她的身后,几个同学凑在一起,目不转睛地盯着她手中的文字。记者看到张占勤手中的书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还是去年她的姐姐给她买的,已经被翻得破损不堪。
李小俊是高河小学三年级的一名学生,成绩一直很好,是学校里出名的“学霸”。上大学是小俊的梦想,在他小小的世界里要的不多,只有对知识的渴望。当记者询问小俊喜欢看什么课外书时,小俊打开书包向大家展示他的课外书,一本“作文大全”。除了这本作文大全,小俊说他读过的课外书就是《兵器百科》,关于兵器百科到底讲了什么,小俊自己也说不出来。
渴望读书改变命运
读四年级的高巧珍腼腆羞涩,说起家里的情况,她更愿意多讲讲姐姐的事情,姐姐比她大5岁,在县城的中学读初二,是班里的第二名。高巧珍学习也不错,她想和姐姐一样,也去县城上学、然后考大学,去外面的世界看看。高巧珍最喜欢看的书是《洛克王国》,在书里,她被那个神秘的童话世界所感染。而这也成为她学习的最大精神动力。高巧珍还想读更多的书,可是却说不出想看书籍的名字。
五年级的高少杰对自己今后的人生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我要上高中、考大学”,他伯伯的儿子,也就是堂哥,去年考上了黑龙江的一所大学,整个家族为之骄傲。堂哥经常给家里打电话,他有时也去聊聊,知道了许多关于大学的事情,充满了向往,堂哥也成了他的标杆:“我也想和哥哥一样,到外面去上大学,爸妈说了,只要我能考上高中,他们就努力干活供我读书。”
“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孩子的读书兴趣就被激起,可惜学校现有图书,都是旧书,不适合小学生读,不得不说是个遗憾。”刘锁成觉得这是一种遗憾。他教了二十多年的语文,乡村孩子特别想读书,在家访时常见到,“一有时间,我就去家访,经常能听到学生在家里读书的声音,这让我很感动,小孩子这么爱读书,也都渴望着读书能改变命运”。(首席记者 唐学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