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

26.06.2015  12:37

    住在善义堂清真寺附近的招待所,早晨请服务员介绍吃早饭的地方。东走胡同里,转角即至,低暗的旧房,搭着棚布,一角支着油锅,在炸熟悉的“面泡”,棚下摆着几口铝质大盆,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胡辣汤,黏稠的面汤,裹着粉条、海带、面筋等,撒满黑胡椒。

    鲁西南的“面泡”,在开封叫“油馍头”,像鸡蛋糕一样的形状,原料和工艺类似油条,用碱发面,油炸,外层比油条焦脆,里面膨胀成蜂巢状,口感要比油条更软。其他地方没见过这种油炸食品。一碗胡辣汤,几个油馍头,是中原这一带的经典早餐。胡辣汤,一块钱,油馍头,一块钱六个。

    我喝了一口胡辣汤,觉得味道够地道,放下筷子拍照。对面一桌就餐的大叔问我准备给照片起什么题目?

    我半开玩笑请他给拟一个,大叔抿了一下嘴,说:“起标题很难,画龙点睛。”想了想又说:“我在摄影画报看过一张《最后的晚餐》,画面是骨瘦如柴的儿童。还看过一张漫画,题目叫做《文人相轻》,画面上两只斗鸡相斗。”看他穿的衣服袖口领子都是油污,听他说话,倒是对摄影、画画这些有兴趣。于是聊了起来,他说到鲁迅编《奔流》茅盾编《十月》,说起他中学的语文老师、美术老师,开封的文化名人张凤礼、郭书文,作家冯其庸、贾平凹、画家齐白石(他说他没上过大学,齐白石也没上过大学)。我们聊了近一个小时。大致了解到他的经历:

    郭银生,男,54岁,开封市人。“文革”期间读三年小学,学业基本荒废,初、高中连读毕业,进开封装潢厂当工人,从事绘版、凹版印刷,作品有烟盒、洗衣粉包装袋几种。“文革”后也参加了高考,分数可以上专科,但没有去,因为当时已经拿35块月薪,大学毕业也不过如此。加之对“文革”批斗臭老九心有余悸,继续当装潢工人,那时候工人地位比厂长都高。赶上国企改革,工人下岗,1995年5月他下岗了。自谋职业,跟着一位书商编书,用他的话说是做枪手,编辑中医书籍,老板名利双收,甚至老板的老婆的名字都出现在他编辑的书中,他却从来没有署名权,感觉这是一种极大的不公,辞职。现从事街道扫地工作。

    吃完付账,我想把郭师傅那份结了,他笑笑,摆摆手,赠言“行者无疆”,继续吃他的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