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属行政事业单位项目实施绩效审计

12.12.2014  19:25

  随着审计工作多年来的不断实践和发展,绩效审计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从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到经济责任审计,可以说审计工作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在跟上一阶段相互融合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而绩效审计正是如今审计发展的又一具体审计手段。县属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是以评价行政事业单位项目实施经济效益的实现途径与有效成果为内容,通过比较分析明确责任履行情况为目的的审计,主要是通过对项目资金使用效果的审查,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及工作业绩的大小,明确相关责任人责任履行情况,促进其发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

  首先,随着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作为资金使用的最终结果越来越突出的摆在审计工作的面前,财政资金从拨付、管理到使用,最终目的是实现效果和效益,没有效果和效益的资金使用,哪怕拨付再及时,管理再规范,也就等于损失浪费,审计监督也就成了真正的摆设。因此,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县级财政收入连年递增,特别是中央转移支付资金量大面宽,大量资金投向民生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效果如何,质量是否达标,效益是否显著,是审计工作必须掌握和监督的重点,审计逐渐要从注重过程监督向注重结果监督转变,由结果监督倒推过程监督,不仅可提高审计效率,而且,可提高项目实施的水平及效益,同时对于促进廉政建设,抵制工程建设领域的不正之风及腐败现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开展绩效审计是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三,实行绩效审计是《审计法》赋予审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审计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这就明确了效益审计的法律依据。

  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是绩效审计的关键,对项目实施效益的评价和认定大体可以通过现场查看(前后对比)、调查了解、分析评估等审计方法。每一个项目的实施无非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首先审计组要到实施现场实地查看项目完成情况,掌握是否符合建设标准及要求,地点、内容、技术参数是否与设计、批复相一致,已经完工的项目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及效益。其次要深入项目区群众,进行调查了解,看通过项目实施实实在在带来了哪些效益,群众的生产生活改变了多少,方便了多少,对于生态环境带来了哪些直接的间接地变化。三是要对产生的变化以数据的形式分析研究,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最后要了解项目的实施当地群众是否满意,群众满意度是检验项目实施效益及成果的最高标准。

  绩效审计的高效之处就是不以过程论英雄,而以结果论英雄,减少了繁杂的过程监督,直奔主题,因此在审计人力资源相对缺乏的今天,绩效审计应该越来越受到审计部门的重视和应用。

供稿:武山县审计局  贠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