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协会,“脱钩”才能正名
行业协会去行政化改革,更是为了推开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大门,在政府、市场与行业协会之间求得善治
继今年7月《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发布之后,近日,民政部公布了2015年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试点名单。从清理公务员在行业协会商会任职兼职,到取消行业协会行政级别和事业编制,作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行业协会甩开去行政化的改革臂膀,无疑会将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组织改革推向更深水域。
我国的行业协会诞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管理上实行民政机关登记、挂靠机关主管的双轨制。行会组织“半官半民”的色彩,确曾发挥过统筹协调、管理有效等独特优势,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行业协会政社不分、管办一体、责任不清的弊端也凸显出来。比如,不合理的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在职能部门取消了,不久又在行业协会那里改头换面出现。又如,行业协会名义上为企业服务,实际往往只收钱不办事,而是热衷于行业评比,甚至出现“搭车收费”“指定服务”“官员寻租”等隐性腐败问题。
有人说,行业协会“戴着行会的帽子,舞着政府的鞭子,坐着行业的轿子,拿着企业的票子,供着官员兼职的位子”。这个说法形象揭示出行业协会的“不伦不类”:作为非政府组织却带着政府性印记,作为非营利组织却又有营利冲动。不扭转行业协会对政府的依附关系,不革除行业协会职能作为上的沉疴积弊,就不足以彻底解决行业协会扮演“二级政府”和“红顶中介”的问题。掐断职能部门借行会商会“养人”“牟利”的畸形需求,才能让行业协会成为独立的市场治理主体。
更应递进一步追问:怎样才能让脱钩之后的行业协会契合市场经济的现实所需?行业协会并不是政府的管理工具,政府也不是行业协会的服务重心。行业协会是居于政府与企业中间的沟通桥梁,担负着政府决策咨询、维护行业权益的责任,也是行业内的“服务员”,对会员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培训引导、协调国际贸易争端等各类服务。行使好这些职能的前提,在于行业协会彻底摆脱和政府机构之间的从属关系,真正回归角色本位。
这无疑是一场行会组织的“正名”之战。行业协会去行政化改革不仅仅是为了打通简政放权的“任督二脉”,更是为了推开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大门,在政府、市场与行业协会之间求得善治。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改革路径已经清晰,落地实施阶段还需用法治方式确定行业协会和商会的职能与权限,重构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促使行业协会真正把那些“政府想干不能干,企业想干干不了”的事情做起来,当好政府和市场的帮手。
当外商在我们汽车知识产权引进时意欲将整车和发动机分开谈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向国家提出关键性的政策建议;当温州生产的打火机、眼镜、皮鞋在国外遭遇贸易壁垒时,同样是商会组织主动站出来维护了企业的权益。让行业协会去行政化的改革靴子尽快落地,我们就可以以行业协会的脱胎换骨,推动实现市场运行机制和社会治理方式的现代转变。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3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