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融合教育:助听障学子融入社会 减少“回炉”学习
中新网兰州5月28日电 (闫姣 李亚龙 高康迪)“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秦晓萱(化名)佩戴人工耳蜗,外露设备显示出她是“天线宝宝”,面对陌生人一点都不胆怯,反倒背起手昂首挺胸朗诵起了新学的诗。
秦晓萱今年6岁,在甘肃省特殊教育融合实验学校上幼儿园,她最要好的两个朋友都是健全人,她们一起学习、生活、玩耍。秦晓萱用标准的普通话说,身边的同学从未对“天线”指手画脚过,她觉得自己和正常小孩没什么区别。
该学校于2017年初在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加挂甘肃省特殊教育融合实验学校的牌子,由甘肃省残疾人联合会和省教育厅共同打造,旨在为从幼儿园到中学阶段的健全和听障学生提供融合教育的场所,帮助听障学子早日融入主流社会。
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是省残联直属单位,主要开展全省听力残疾儿童语言康复训练和矫治等工作。多年来,省残联和该中心一直倡导“融合教育”,帮助适龄听障人士既接受康复训练,又和健全的小伙伴一起接受教育。
省残联康复处处长王淑萍接受采访时描述了她理解的“融合”,一方面,通过文化体育深度融合,让健全学子体验音体美、农场等多样化课程,同时为听障儿童营造健全的社会受教育环境;另一方面,也指就听障儿童注重艺术康复、听障康复、心理康复相融合的“三康并举”训练模式。
近日,中新网记者走访康复中心和该学校时看到,大厅内张贴着多位家长的“感谢信”,穿过粉刷温馨的走廊,言语矫治室、人工耳蜗3D打印工作站、康复科病房等映入眼帘。矫治室内,一名听障儿童正在接受老师一对一的康复训练,环境整洁清静,不受外界干扰。
行至二楼,墙体被涂成五颜六色,上边还粘有各种动物,工作人员介绍,这样便于听障儿童认识颜色、形状等。幼儿园教室内,听障儿童和健全学子一同上课,有的在老师的带领下拉成圆圈做游戏,有的怀抱吉他弹“一闪一闪亮晶晶”,还有的在室外“农场”种植作物。
正在教室“倒腾”玉米、糖葫芦、柠檬等模型的赵梓萌(化名)今年4岁,今年读听障康复二科大班。据老师达婷婷介绍,她刚来时生活不能自理,现在已经能进行简单的交流沟通了。
王淑萍说,起初学校的建立受到很多家长的质疑,“我家孩子的语言和智力会不会受影响”等疑问屡见不鲜,但经过专业老师的解答,家长们都很放心了,“尤其很多家长觉得这是从小培养孩子有爱心的一个机会”。
“融合教育能有效减少已康复的听障儿童再‘回炉’学习的现象。”王淑萍举例说,之前在单一的康复机构训练后的听障儿童很难融入主流社会,不得不再返康复机构,而一直在健全环境下的听障儿童则能很快融入。
目前,该校已招收500多名幼儿,其中接受融合教育的听障幼儿有125名。(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