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藏学40年:立足本土走向海外 数字化传承民族经典
中新网兰州12月16日电 (记者 丁思)“1978年,我还是一名大一的学生,如今,40年过去了,甘肃藏学研究成果繁多。”15日,甘肃省藏学研究会会长杨士宏在兰州谈及甘肃藏学研究40年发展说,他从1981年12月毕业留校加入藏学研究队伍,亲历和见证了甘肃乃至全国藏学研究发展的历程。
当日,甘肃省藏学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改革开放40年与甘肃藏学研讨会在兰州大学召开,会议围绕藏族民间文学研究、民族高校藏学学科发展、苯教研究等改革开放以来甘肃藏学发展的重要议题展开学术研讨。
杨士宏介绍说,对藏民族及其历史文化的研究活动,自这个民族形成后就已引起人们的注视,国外文化探险、文化掠夺,使大量古藏文残卷流向国外,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之后,一批仁人志士本着爱国情怀开始重视边政及民族问题,其中包括对藏民族的调查研究。
尤其是1978年以来,第一代本民族的藏学工作者在学术研究的成长过程中,以全新的视角、科学的方法,理性地审视本民族文化。
杨士宏说,随着本民族研究队伍的成长壮大,科学研究有了“内生动力”,藏学研究不断拓宽了广度和深度,呈现出向多学科、深层次、全方位深入的趋势,已形成教学、科研、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行政管理的完备体系。汇集和培育了大批专家学者,多民族学者参与,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不断完善的科研布局。
藏学长期以来是兰州大学民族研究的重要领域。2008年,兰州大学率先在民族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藏学博士、硕士学位点。该校目前是西北地区唯一建立民族学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教学科研单位。 丁思 摄从此,甘肃藏学研究发挥甘肃优势,立足本土,面向全国藏区,展开以拉卜楞、卓尼、华锐(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以及土司、部落史等制度文化的研究,在藏族《格萨尔史诗》与土(族)、裕固族《格萨尔》的对比研究、安多藏语方言及诸土语群的研究方面,形成了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的特色。
“甘肃藏学研究范式已从宏观到微观,粗放到精细,历史到未来,并进入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学术交流、交往频繁广泛。”杨士宏说,特别在流失海外敦煌藏文文献的整理出版、甘肃白龙江流域苯教文献的挖掘研究影响重大;在汉藏翻译、仪轨解读、“非遗”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成绩卓著。为甘肃藏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智力服务,让甘肃藏学研究在国内外日渐受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是2000年成立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马克思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社会学、藏学五个研究所。
2008年,兰州大学率先在民族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藏学博士、硕士学位点。今年正是兰大藏学博士、硕士学位点创建的十周年。该校目前是西北地区唯一建立民族学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教学科研单位。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赵利生说,甘肃是藏学研究的沃土。甘肃藏区是全国五大藏区之一,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从甘肃延伸出通往西域和青藏高原的路网,有力促进了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目前,该校在苯教研究、藏蒙医学研究、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另外,为了不断提升甘肃藏学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2017年9月,甘肃省藏学研究会成立,现有85名会员。2018年9月,甘肃省藏学研究会作为协办单位与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首届丝路藏学学术研讨会”。
甘肃省藏学研究会秘书长杨勇说,该研究会今后还将继续宣传藏学研究会扩大影响,举办学术研讨会以及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工作;联合高校举办学术研讨会;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考察;加强与国内外藏学研究机构的交流,促进甘肃藏学研究进一步发展。
本次会议由甘肃省藏学研究会主办,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藏学研究所承办。当日,道周、才让、阿旺嘉措、杨红伟、傅千吉、万玛项欠、嘎藏陀美、杨勇、牛绿花等专家学者还以《兰州大学苯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甘南藏区精准脱贫模式案例调查研究》等为题作了主题发言。(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