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区沿黄草原绿化固沙工程取得实效
新华社兰州8月4日电(记者 姜伟超)“玛曲”在藏语里是黄河的意思。这个位于甘肃省甘南藏区的县,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湿地之一,黄河流经此地获取了源区总径流量的58.7%,被誉为“黄河之肾”。经过多年努力,沿黄草原绿化固沙工程取得实效。
玛曲有1.28万平方公里草原、562万亩湿地,是青藏高原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高寒沼泽湿地。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由于过度放牧、鼠害及风蚀加重,玛曲草原以每年3.1%的速度沙化,大量湿地变成“黑土滩”。据统计,上个世纪60年代,玛曲湿地的面积是45万公顷,如今仅存30多万公顷。
在一些湿地和生态专家眼里,无论从自然资产价值还是国家生态安全角度,玛曲草原和湿地群在中国生态屏障的构建格局中都应受到重点保护。但草原和湿地群是牧民主要的生产资料,为生态保护,在这里生活的牧民不得不减少自己的发展空间。
为妥善解决生态恢复与藏区群众收入增加的矛盾,让其“减产不减收”,当地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开发步伐,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增加旅游有效供给,并且实施草原亮化、美化工程,让每一寸山水、每一处草原都变成景观,引导藏族群众由卖牛羊变为“卖山水”。在政策引领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藏族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开始自发加入治沙大军。2015年补播牧草5万亩,栽植云杉1万株、高山柳8万株,黄河边沙化地苗木成活率保持在90%以上,牧草成活率达到70%。
一处处藏家乐、藏家风情旅社从无到有。卓玛加布家的牧场从去年开始不再放牧牛羊,开办了一家旅行社。去年卓玛加布自掏腰包治理沙化草场40亩,今年达到150亩,他计划明年这个数字还要扩大。
当地一些农牧业及环保部门领导认为,要保护“黄河之肾”,靠地方的“自我拯救”能力远远不足。“虽然禁牧、休牧在玛曲实施达标,但草原载畜量仍然与保护生态的需求有差距。”玛曲县畜牧林业局局长拉毛加说,目前玛曲草原实际载畜量仍超出保护需求的50%。在他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让牧民不再单纯依靠最原始的牛羊养殖致富,延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最大限度放大单个牛羊的价值。
玛曲的高寒草原到处都是宝,除了天然生长的牦牛藏羊外,还有珍稀的草原蘑菇、名贵的中药材,但这些都没有变成群众致富的主要来源。“玛曲期待更多外部力量来和我们一起‘绿色开发’。”拉毛加说。
如今的玛曲湿地一年比一年“硬朗”,沼泽低湿草甸植被逐渐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同时黄河对草原的冲刷造成的沿岸沙化不断扩大,要治理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而且需要专业科研带动。令人欣喜的是,黄河干流冲刷造成的草原破坏已经引起国家重视,目前总投资3.57亿元的黄河干流玛曲段防洪治理工程开工建设,通过修建堤防、护岸、护坡等工程措施,将遏制黄河上游草原生态恶化。(完)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