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子龙:文化传承好了,自然就有创新

17.06.2014  14:49

他曾经是一名农村的少年,长大后当过兵,做过工人,后来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曾经备受争议,几乎每诞生一部新作,就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他是当今文坛上不可多得的“重量级”作家,他的作品不但屡屡获奖而且脍炙人口;他长着一张拒人于千里的脸,曾经被奉送绰号“凶神一号”,然而他貌似冷酷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善良正直的心;他性格直率,笔锋犀利,他用自己的笔触和人生描绘了一片别样的天空。他就是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荣誉主席、天津作家协会主席、天津文联副主席,蒋子龙。

其短篇《乔厂长上任记》、《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及《拜年》分获1979、1980、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及《燕赵悲歌》分获1980、1982、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12年8月16日获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颁发的首届东方文豪奖。

2014年5月末,已经数次来过金城兰州的蒋子龙率领中国报告文学作家团一行11人,深入兰州市西固区城区、农村、学校和厂矿,采风全区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场景。借着这次机会,本网也对蒋子龙进行了一次专访。

本网:您数次来到兰州,您觉得这座城市有什么变化?

蒋子龙:近几年城市的变化好像各地都一样,我认为这是一种悲哀,我去过的很多城市,很少看到,没有(大兴)土木,不尘土飞扬,是在建城的。但是,甘肃的天水却是个例外,我三年前去过,那里就是干干净净没有(大兴)土木,还有江苏的扬州、杭州(大兴)土木都相对少一点。大城市到哪里去都是大兴土木,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变化,城市不停地变化,楼房、街道在不停地改变,这太糟蹋了,我认为这是我们中国建设当中的弊端。

本网:您去过西固区的河口古镇后,觉得河口古镇怎么样?

蒋子龙:河口古镇表现了一种倾向、一种趋势,我们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人开始注重历史、注重文化也别是传统文化。经济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文化,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有一个瓶颈,实际上这个瓶颈是文化,也就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的地步,取决于文化的品味。文化上不去,经济不可能上去。河口古镇的意义代表经济发展到今天意识到需要文化,提升文化、传承历史这个地区才有前途,才有长久的未来。河口古镇是历史的恩赐,是文化对西固的厚爱,这不是打造的。我认为文化不是花钱造的,河口古镇那么一个小村,居然做过中国西北部的海关,是左宗棠收复伊犁、收复新疆的大本营、元帅府,河边还有左公柳,这个意义是不一样的,正如西固区的名字一样,西部巩固则国家安康,这就有文化的成全在里面。这几天走在兰州的街头,我发现这里大树、古树比北京、天津还要多,这才是文化。

本网:您在黄河湿地时特地点了“花儿”,您以前了解“花儿”吗?

蒋子龙:我喜欢音乐,在部队上就搞过宣传队。小时候我在天津听过《花儿与少年》,此后我每次来甘肃、宁夏都要听“花儿”,“花儿”非常好,应该开发这方面的东西。我觉得在兰州晚上应该有演出,可以感受当地的音乐文化,像山西、陕西都有(演出),这个非常重要,这是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流文化我寄希望于地方,2000年有一次陕北之行,我觉得那种文化的淳朴、穿透力非常震撼人,将来地方上搞好文化的传承,文化上可能要重新演绎“农村包围城市”。

本网:您对甘肃文化有何看法?

蒋子龙:甘肃的文化是十分干净的,就像这里的天气一样,虽然有时候有沙尘暴,但是雾霾比较少,细菌、病毒比较少,从文化意义上说非常重要。我对甘肃的文化一直是肃然起敬的,甘肃在中国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里是汉民族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地区,中国的发展、拓疆都是从甘肃开始的,有今天的西藏、新疆,一切都要归功于甘肃的地理位置。一切都在这儿集结、发展。文化也在这里受到影响,比如世界的文化瑰宝--敦煌就在这里,甘肃的文化有点像我们的胳膊肘,人要发力的时候,胳膊肘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但是对甘肃的文化,我们缺乏足够的整理、发扬、研究。

本网:甘肃省近年正在建设国家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您认为应该怎样去做?

蒋子龙:我觉得文化传承好了,自然就有创新。传,不可能不创。就像打篮球一样,你把球传给我,我接住这个球,球还是这个球,球就是文化的核心,但是接球的动作不可能和传球的动作一样,传承做好了,自然就有创新。

本网:您的工人经历对您的文学创作有哪些影响?

蒋子龙:可以说没有工厂的经历,就没有我的文学世界。每个作家自己的作品构成他的文学世界,我用自己的作品给自己搭了一个王国,这个王国是只属于我的。我能有今天,完全是工厂、是企业成就了我的文学创作,所以我现在一进企业很亲切,是骨子里的亲切。当然,这也归功于我当时进了一个大企业,《乔厂长上任记》的模型就是我的第一任厂长。那个厂子的规模非常大,当时我如果进了一个小企业,我的文字没有这样的气势。我认为参加工作最幸运的,是第一个上级(优秀),这非常重要,你如果碰上一个有胸襟的领导,将终生受益。 (王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