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葳蕤呵护黄河 ——甘南草原保护“黄河水塔”见闻
玛曲县阿万仓沼泽化草原上河流蜿蜒。
夏日的甘南,满眼葱绿,柔曼的绿毯覆盖着高原、峡谷、盆地、丘陵,白云在湛蓝的天空飘扬,青草在宽阔的草原上低语。
甘南草原,涵养了丰盈而充足的水源,像一个巨大的海绵垫,黄河在这里得到大量水源补给后,由一位瘦弱少年长成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黄河自青海省久治县门堂乡入甘肃省玛曲县,形成了著名的“九曲黄河第一湾”,长达433公里的黄河首曲,补给了总流量的56%后西流青海河南县。因此,甘南草原被誉为“黄河蓄水池”“中华水塔”,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如何保护好这片珍贵的草原?成了记者关注的焦点。
草原退化,急需保护
由于气候变暖、人口增加、超载过牧等因素,多年来甘南草原持续退化。在玛曲县欧拉乡,宽阔的黄河水两岸,连绵起伏的沙丘与远处绿草滩形成鲜明的对比。目前玛曲县黄河沿岸形成了220公里长的沙化带。
在碌曲县尕海乡,今年53岁的藏族牧民拉毛甲告诉记者,他12岁放牧时草长到大腿,如今低矮到脚面,像老年人的头发一样快掉光了。记者还看到,有的草场上开着鲜艳的花朵,有的草场布满了星星点点的鼠洞,肥硕的旱獭、鼠兔不时冒出来,等我们走近,它才惊惶地钻进洞。拉毛甲说:“小时候这里的草长得厚很密,走在上面像走在地毯上一样。如今草变得稀疏,长出的毒杂草开了花,旱獭、鼢鼠啃坏了草根。”
据甘南州2013年第二次草原资源普查分析,全州4084万亩天然草原中,退化草原面积约为3250万亩,鼠害面积约为1080万亩,沙化草原面积80万亩。
多措并举,保护草原
中央、省上、甘南州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甘南的生态环境,特别是2011年以来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有效遏制了天然草原退化速度。
在夏河县桑科乡,牧民羊吉才让家的圈舍里,体格高大、身体健壮、羊角高高卷起的盘羊,引人注目。据悉,羊吉才让从青海引进了野盘羊,经驯化繁育出二代盘羊,进行舍饲圈养与放牧结合,存栏200只,已出栏46只,经济效益可观,并成立合作社,带动22户牧民发展高效益的规模养殖生产。
“国家草原补奖政策要求减少养畜、保护草场,羊吉才让减少了养羊数量,却提高了收益。1只杂交盘羊卖2万元,而藏羊1只卖1000多元,是藏羊价格的20倍。1只杂交盘羊与1只藏羊食草量一样。”省农牧厅副厅长刘志民曾多年在甘南州工作,根据当地草原畜牧生产的特点提出和倡导“农牧互补”发展思路,他与羊吉才让亲切地用藏语交流后认为,这是引进优良羊种进行草原畜牧业转型的有益探索和创新,既减少了放牧带来的草场压力,又增加了牧民收入。
碌曲县尕海乡尕秀村牧民拉毛甲,在国家“草原新政”支持下,主动减少养畜量。“国家每年给我家补贴1.2万元,我将200只羊全部卖了,只剩下150头牦牛,牛羊减少了,会让我家1900亩草场长得好一些。”拉毛甲说:“牧民除了牛羊,再没有其他收入了。如果国家能再提高一点补贴,我将牦牛饲养量减少到70多头,草场会长得更高、更密。”省农牧厅草原处处长李善堂认为,国家草原补奖政策给牧民们带来了实惠,极大地保护了草原,由过去掠夺粗放型向生态效益型、靠天养畜向现代设施养畜转变。
据悉,甘南州实施国家补奖政策以来,共禁牧草原887万亩,将禁牧区域以外的2855.48万亩草原全部划定为草畜平衡区,2011年、2012年从草畜平衡区核减牲畜110.6万个羊单位。2013年度超载牲畜核减正在开展。2011年至2014年度草原补奖政策资金及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专项补助资金达11.7亿元,全部兑付到户。
记者从广阔的夏河桑科草原到“亚洲第一牧场”的玛曲草原,随处可见一方方被水泥桩、铁丝围栏的草场,由于草场休养生息、自然修复,披碱草、老芒麦、嵩草等碧绿盎然,茂密葱郁。从2003年至2012年,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甘南州草原围栏3245万亩。
甘南州划定基本草原3808.9万亩,显著地段栽植了基本草原标识牌;明令禁止采挖药材、禁止放牧蕨麻猪;对草原上修路、探矿等铲挖草皮行为,要求事前进行审批,事后要求限期恢复植被。省草原监督管理局局长唐功龙告诉记者:“我省在全国首家制定并出台草原植被恢复费收费标准,这是我省按照‘谁破坏、谁补偿、谁恢复’的原则,探索出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上下联动、公众参与,不断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令人欣喜的是,人工引进优良牧草、补播改良牧草也在甘南大面积进行。记者在夏河县高寒牧草试验基地看到,一方方试验田里生长着一簇簇品种各异的青草,红豆草、苜蓿王、金皇后等优质豆科牧草蓬勃茂盛,经过雨水洗涤格外水灵。“这些豆科牧草就是牛羊喜爱吃、营养好的水果加钙片。”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韩天虎向记者解释:“草原上多为禾本科牧草,缺乏高蛋白豆科饲草,科技人员加大豆科牧草的引进培育改良,在合作和夏河分别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草品种区域试验站,为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多措并举,甘南草原重现生机。
青草碧水,恢复重现
甘南草原,孕育着绿色希望。
记者在碌曲县尕海乡的万亩人工饲草基地看到,经过14年封育的天然草地,如今郁郁葱葱。“草原才返青,披碱草1个多月就长了二三十公分了。”碌曲县草原站杨彦东告诉记者:“我们还补播了草籽,一些黑秃斑已被盖住了,到秋天能长1米多,人工收割、打捆,用于抗雪灾、牛羊补饲。”
记者在玛曲县尼玛镇黄河岸边的沙丘上看到,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草方格,草方格里长出星星点点的沙棘、猫尾草、冰草,透着新绿。县上去今两年已投资1100万元进行黄河沿岸沙化治理。陪同的人员介绍:“这里的沙丘由于地下水量丰富,只要种草、封育好,就能长出草。”
碌曲县尕秀村、夏河县桑科村、玛曲县萨合定居点,崛起一个个亮丽的牧民新村,兴建起一座座暖棚圈舍,舍饲畜牧业悄然兴起。这是州委、州政府贯彻农牧互补发展战略,引导牧区群众由传统生产方式转向现代方式,走住宅定居化、牲畜喂养棚圈化、饲草生产基地化的路子。
阿万仓沼泽化草原,几场大雨之后,原本乍干乍湿、草瘦草枯的大片草原,眼下已是一碧千里,绿野间到处闪亮着一条条碧水清溪,脉管似的蜿蜒着,呈现出北方罕见的河流满地、绿草如浪的景观。
在国家退牧还草工程、草原奖补政策、黄河上游水源补给区生态建设等一系列生态项目惠泽下,甘南草原呈现新的曙光。上游灿烂和谐,下游繁荣无忧,黄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向我们舒展开来。(作者王朝霞 赵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