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青兰:节俭致祥 俭本避祸

19.08.2014  19:16

  作者:董青兰

  节俭,仅仅是一种美德吗?不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俭更是一种智慧。《易经·否象传》中说:“君子以俭德避难。”俭,本是“约束”的意思。一个有节俭品质的人,就会在物质追求上约束自己,不深陷欲望的泥潭而流于奢靡,不因此给自己、家庭、组织甚至国家招来灾祸。

  最近,甘肃掀起了“节俭养德”全民行动,兰州晨报也图文并茂地报道了甘肃人民的节俭妙招:家电节能、婚礼新办、育儿省钱、变废为宝……目前,仍在征求各种“节俭生活小智慧”。甘肃人民的节俭传统,移风易俗居其一,希望与读者深度互动。

  节俭美德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环保。其实,这种品质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一个家庭的建设,意义非同寻常,影响十分深远。

  所以,中国古代贤达的家训,往往“俭”字当头。宋代名臣司马光的《训俭示康》篇,就是解释“俭”这个词语丰富的意义给孩子听:“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司马光还说:“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这样的例子在当今社会何其多也。从喜欢美容的女贪官,到贪币数坏点钞机的男贪官,从为一部手机杀人的歹徒,到为钱要把老母亲赶出卖房子的不孝子。真是: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节俭不等于简陋。婚礼新事新办,细节温馨,将成终身记忆。节俭生活摆脱了美国式的“大”和“硬”,多了欧洲式的“小”和“软”,泛着一种柔美的旧时光味道,是一种传承、一种温暖。像旧物变身工艺品,还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这样的节俭对我们的孩子最有意义,他们的目光也会随着这种生活方式而变得柔软。

  人民日报不久前刊发文章《朴素原来最有力量》,其中有句话令人过目难忘:“朴素和平静本是孪生兄弟。”朴素是定力、是耐心、是恒心。朴素之美、节俭之德、平静之心,这是一个人精神的基底。为官、为人、为文,质胜于文,可收可放,近乎中和,然后才有君子之德,为政之道,人之本分。习近平同志一再要求领导干部“实”的作风,其意义大略与此相通。

  诚哉斯言!人民群众是领导干部的老师。看看人民群众的节俭智慧、当家本领,不知那些胡吃海喝、胡乱当家的领导干部,又做何感想?最近还有官员因为大吃大喝等问题被处理,真是不知“俭”道、教不会“俭”道的“硕鼠”。

  腐败官员失俭取祸、自毁前途的事不胜枚举。即便是深谙传统修养之径的文化人,也可能因为失俭而走上邪路,周作人便是典型例子。在民族大义面前,当大多数文人负笈离京时,周作人不走。他要的是入世奢华的生活,正如有学者评论的:“一颗子弹没有钻进他的肚皮,却打弯了他的膝盖。”

  古语曰:“俭,德之共也。”这是说俭德是德中之大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令人警醒。我们的社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并不富裕。即便有一天富裕了,老祖先“富而尚俭,贫而有节”的精神品质不能丢。这种价值观,这种文化特性,才是我们成为真正中国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