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泉:“四菜一汤” 兴朴素节约清风

01.08.2014  13:24

  作者:葛晓泉

  2013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29日当晚,总书记的晚餐是红烧鸡块、阜平炖菜、五花肉炒蒜薹、拍蒜茼蒿四个热菜;一个猪肉丸子冬瓜汤;主食水饺、花卷、米饭和杂粮粥。特别交代不上酒水(2012年12月31日《人民网》) 。四菜一汤,再加简单的主食,如果按照市价算也不过几十元钱。这个水准和普通人下个小馆子,吃个休闲餐差不多。一份普普通通的菜单,传递的意义却并不普通。作为党和国家的新一届领导人,习总书记上任伊始,就处处展现出其亲民、朴素的作风。无论是出行不封路,还是“四菜一汤”的简朴,这些细节之处,都让笔者敬佩且感动。看了这则报道后,曾经任过全国第七、第八届人大代表的朋友说:“这才像个共产党干部的样子嘛!”

  不知何时起,繁重的公务接待成了地方政府说不出的“痛”,一边是公务人员“酒精”考验中身体“买单”的苦楚,另一方面是群众的指责“公款吃喝”里的“腐败”嫌疑。在公务接待的改革中,各级政府也没少花心思,苦下功夫,有自酿米酒降低接待成本的,也有自建食堂制定标准的,却难见成效。而公务接待如何瘦身,瘦到何种程度则是摆在公务接触面前的一只“拦路虎”,而习总书记的“四菜一汤”无疑是最佳的范本。

  记得袁崇焕墓前的庙门上有句话,叫做“一人而系天下之安危”。把一个人的作用强调到这种程度,也许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特殊的关系或偏爱,难免会给人以言过其实的感觉。但也不能否认,在一定条件下,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作为,强烈地反映着时代精神,代表着人民愿望,而同时他又身居高位要位的话,那么,这个人对全局的影响,的确是重大的。

  在什么位置是很重要的。有道是:“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桀为天子可以乱天下!”尧再有本事,如果只是普通一兵普通一民,没权没钱,穷得丁当响,不要说治三人,老婆会不会跟人家“大款”跑了,都很难说的。因此,把什么样的人放在高位要位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管仲说过,“见贤不让者,不可予尊位”!这应是任何时代都不可忽视的一条重大原则。

  人们常说,我国是礼仪之邦。我们的礼仪的确很多。仅仅迎来送往,那礼节就多得不得了。除了上边说的,新官来了要接风,老官走时要饯行以外,其他如,进大门二门的进法,上台阶在东在西,登堂入室后坐的位置朝南朝北等,都有规定。但同时又大口吐痰,并以吐出的痰块浓且远以显示我老爷的底气足,官运至少还可以再亨通二十年为荣。男女之防的礼仪也严而且繁,什么男女有别授受不亲之类,举不胜举。但同时又讲究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以纳妾养伎多与美相炫耀。我们老祖宗立下的礼,不能说全是糟粕,但完全可以说,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为强调统治者的尊严、高贵、不可侵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这些本来是与工人阶级政党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东西,却有相当一部分被我们接受过来了。是不是因为封建时代需要官,我们也需要官,官与官之间有共性,因而就很容易受感染呢?很可能是这样的。

  有一次,与一位相当于地级的同志下乡,嗬,前面有警车开道,后面有各级干部相随,警车上的红灯旋转,警笛长鸣,右车窗还伸出一面小红旗,示意百姓让路回避。偶尔有老乡拥上来想看“大官”,立即会遭到“闪开!闪开!”的厉声训斥。那场面实在可怕!送行的县领导,要送到县边境。对方的县领导,要到县边境迎接。有时两县的交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正好在荒郊野外,两支车队遥遥相对停在野地里。一位朋友对我讲,每当他看到这种场面时,他都会感到惭愧,感到是我们的耻辱!一些老百姓甚至形象地称呼某些领导干部是“一顿吃掉一头牛”、“屁股底下坐栋楼”。时下,官场上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现象屡见不鲜,“三公消费”屡为公众所诟病。人大的监督形同虚设,我相信,有同感的,绝不仅仅是我的这位朋友!

  令人感到宽慰的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是最高政坛不时吹来习习清风。在带动下轻车简从的多了,拒绝宴请的多了,新闻广播中,对天灾人祸的报道比较及时了,像《人民日报》及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对贪官污吏、“高衙内”等各种阴暗面的舆论监督也加强了。这使深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感到担心的人们看到了希望。习总书记的一言一行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为我们带好了头,作为党员干部,就更应该时时警醒自己,大行艰苦朴素节约之风,把心思放在为民办实事做好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