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人才是关键
从2015年1月1日起,兰州市全面实行新农合150种住院病种分级诊疗制度。该制度实行以来,我市县外就诊人次和就诊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与2014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56%和2.67%。大医院看小病、小医院不看病等现象已经得到显著改善,兰州市在分级诊治先行试点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为解决大医院患者扎堆这一“看病难”的问题找到了一剂“良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患者对于“基层首诊”的疑虑心理仍未消除,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态度仍然存在。(详见《兰州日报》9月29日三版)
实事求是的看,当前影响分级诊疗模式推广完善的核心问题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较弱、服务水平较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高水平全科医生严重短缺。专业人才是决定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目前基层医院留不住优秀人才,无法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群众认可度低,宁愿多花钱也要去大医院治疗。
近些年,由于市场化影响,医疗资源从基层医疗组织向大医院或发达地区倒流的“虹吸”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患者前往大医院找名大夫看病,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医院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造成患者看病难的同时也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
医疗资源向大医院倾斜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基层医疗组织越来越“贫血”。据中国医院协会对全国86所县医院的一项调查显示,2008—2012年,共有9392名医务人员离开县医院,平均每所县医院每年流失20至30人,其中以临床医师流失为主,70%去了上级医院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基层待遇普遍较低,职业发展空间窄,不仅难以吸引高质量的医疗人才,现有基层骨干人员也在加剧流失。正是因为基层医疗组织缺乏成熟的专业人才,再加之其他资源的匮乏,才导致了患者不愿到小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所就医。而分级诊疗要真正落实好,成为受群众欢迎的医改措施,就首先要解决好这一问题。
通过分级诊疗,我们在短期内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对不同医院进行功能定位,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职能定位和疾病诊疗范围,重新建立起有效的三级医疗体系,为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医保报销比例调控,引导患者有序就医。但从长期来看,建立一支值得病人信赖的基层医生队伍,完善人才梯队建设是关键。因此,当务之急是要重视全科医生培养,充实基础医疗组织。首先要加强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鼓励大医院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建立三甲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医师轮换、培训制度,构建合理的补偿与激励机制等措施,以此全面提高基层医疗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医疗技能。其次,在资源配置、人才输送、财政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要向基层倾斜,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让人才不仅“下得去”,还能“留得住、能发展”。
落实分级诊疗的关键是基层医疗组织在人力和技术条件上能保证群众的看病需求与医疗质量,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不仅是行政化制度的推进,更要在人才培养,资源配置上向基层倾斜,办群众满意的医疗,需要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