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风沙危害已基本解除
兰州晚报讯(记者何燕通讯员王进东)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屈建军研究员的研究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在敦煌风沙防治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据悉,经过20多年的持续研究和实践,敦煌莫高窟的风沙危害已基本解除,鸣沙山月牙泉流场保持稳定,月牙泉水位逐渐恢复。
敦煌是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敦煌地区长期以来面临严重的生态退化和风沙危害的问题,直接威胁到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著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存。敦煌莫高窟周边被沙漠戈壁包围,地处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姆塔格沙漠东南缘和鸣沙山东麓,风沙灾害一直是困扰莫高窟完整保存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稍有风吹,就有流沙从莫高窟崖顶飞泻而下,不仅吹蚀和磨蚀露天壁画及洞窟围岩,而且磨蚀洞窟内壁画和彩塑。研究显示,在导致莫高窟壁画毁坏的诸多因素中,风沙已成为莫高窟石窟长久保存的最大威胁。月牙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它是“大敦煌”荒漠化、沙漠化最有力的见证者。但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古泉水域因生态环境恶化发生改变。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受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以及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因素的影响,敦煌地下水位下降影响,月牙泉水位出现急剧下降。1985年,月牙泉存水量降到历史最低点,平均水深仅为0.7至0.8米,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
屈建军介绍,通过科研团队的努力,莫高窟顶形成了由防沙障阻沙、沙生植物林带挡沙、麦草方格沙障固沙和砾石压沙组成的风沙防治综合体系。这一系列工程的实施使进入莫高窟窟区的年积沙量减少85%以上,极大减缓了风沙对敦煌壁画和塑像等文物的危害,改善了窟区的生态环境。在月牙泉的治理方面,采取了由供水、输水、水处理和渗水工程组成的应急治理和恢复系统。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在国际著名刊物《ScientificReports》、《GondwanaResearch》上发表。
屈建军表示,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敦煌生态修复思路,也将为其他地区的类似问题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