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走读干部”玷污了基层干部的“形象”

15.10.2014  12:36

    一些家住城里的基层干部,不深入群众、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跑,被称为“走读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官之际,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在专项整治中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集中处理这一长期遭诟病的干部作风问题。(10月13日新华社)

    干部“走读”问题主要在乡镇地区比较突出,城市地区则较少。所以,那些拥有广大农村的省份,相对来说查出的数量就较多。近年来,情况似乎变得更加严重,专项整治活动中发现查处如此数量众多的干部,着实让人震惊。

    “走读干部”看似问题不大,其实反映了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群众的感情,发展下去可能就是渎职。任由干部“走读之风”泛滥,会产生诸多问题。一些乡镇干部只有在领导点名时见见面,点名后不露面,层层搞“遥控指挥”,不能及时履行职责,对群众诉求和基层实际难以把握,无形中与老百姓竖起一堵墙。干部“走读”造成许多潜在的腐败现象。一些干部频繁往返用公车接送,增加财政负担,滋生“车轮上的腐败”,助长了特权思想。突发情况易造成重大损失。当本地出现群体性事件、灾难险情、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时,“走读”给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理留下隐患。

    党政领导干部负有管理服务一方、守土有责的职责,党的干部应该和群众在一起。目前,对走读干部的管理还缺乏系统性规定。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要靠制度,将“走读干部”治理纳入民主和法治的轨道。比如,切实在干部考核上加以倾斜,让那些深入地方、根系群众的干部受尊重、受重用,在干部选拔任用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要完善现行公车管理制度、财经制度和报销制度,让“走读”“走不了、不好走”,还要完善群众批评和投诉渠道,严格问责制度,让“走神”的干部“走不远”。

    干部也有享受家庭温暖的权利,因此对整治干部“走读”现象,政策制定应更具合理化、科学化和人性化,在人情和原则之间、为民服务和对家庭负责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莫让“走读干部”玷污了基层干部的“形象”,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大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