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芳:让新闻报道在群众路线活动中多一点泥土清香

25.06.2014  16:06

  作者:王莉芳

  当了多年的基层宣传部门工作者和基层通讯员,多层面的协调联系,县上各项活动的组织策划,随时随地宣传选题上报,高压力的专题片脚本撰写,早出晚归的陪同下乡采访,加班加点赶写新闻稿的充实……寒来暑往构成了我参加工作以来的生活音符。今年,我被抽调到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宣传组工作,每天聚焦群众路线编《简报》,写报道,倍觉这一举措是新闻工作“三贴近”的最着力举措和最直接有效的平台。

  说实在,作为宣传工作者,担当着党和政府的“喉舌”,工作势必围绕着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转,免不了文山会海中有关精神文件的宣传报道,更少不了围绕各级领导和单位部门负责人开展工作的镜头、文字,这一切都是党的宣传工作上情下达的组成部分,也一直以来是各级党报党刊耀眼的篇幅。因为写新闻稿件要时刻把握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因此我在多年的写稿中都很关注这方面的报道,再者由于县上宣传工作人员少,这项工作也无形中成了我们日常基层宣传工作的“重头戏”,这样以来受众仅仅锁定在领导和机关干部群,广大群众问津得却不多。与之相悖的是,县上两会、县上重大活动,还有反映牧村经济文化生活等直击广大干部群众生产生活的新闻报道,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也成了广大干部群众茶余饭后的热谈。由此可见,新闻报道要受到受众欢迎和关注,就要即报道党、政面上的工作,更要报道下面点上的工作,才能在相辅相成上情下达、下情上映中开展好党的新闻宣传报道,为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多下基层是新闻界的好传统。范长江走中国西北角历时10个月、行程三四千公里,才写就中国新闻史上的名著《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在我接待和陪同采访的记者中,级别最高、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李占吉,在甘肃省驻站工作十年间,踏遍甘肃山山水水写就了《西北掠影》;我身边的新闻界前辈李城、张学虎等老师深入基层俯下身子采访写稿,写出的那么多大手笔作品,让我们久久揣摩学习。总之,有价值的“人咬狗”的鲜活新闻,不是撞上的,而是踏踏实实扎根基层才能实现的。真如当前摄影界的那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下基层,让我们读懂父老乡亲眼中的期许。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更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主体。时下在党中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政策指引下,各级党政部门的工作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于是建国初期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再次在全国上下有序展开,今年又在甘南草原重现,作为基层宣传工作者的我,也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近几个月来通过身心和视觉长时间、近距离地投入于碌曲草原的各农牧村,感受和教育颇丰。在尕海乡下乡中,从下乡包村干部那里得知县人民法院流动法庭正在尕海秀哇村现场公开办公案的消息后,我们宣传组成员马上赶到现场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使这一消息以《碌曲县法院送法下乡解民忧》为题在州内外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甘肃日报》、甘肃卫视记者的重视,近一阶段两家媒体先后派记者对碌曲县流动法庭上门办案工作进行了采访,并在省级以上媒体专题报道,社会反响良好,当看到这一消息能有这么好的宣传效果,我心里为自己发挥基层通讯员的作用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在阿拉乡和双岔乡采访期间,我们看到两乡党委、政府为增加当地农牧民收入,以项目为载体实施藏中药材种植、地膜洋芋和青稞良种推广等,搞得热火朝天,群众积极性很高,我写了篇《草原深处飞欢歌》和《碌曲县构建“大扶贫”格局助农增收》的通讯稿件。期间,又得知各级“双联”单位为各乡镇送农资、送科技、送服务等消息后,又写了篇《碌曲县“双联”单位“五送五进”惠民生》的特写,……一篇篇新闻稿都是充满激情地一气呵成,再加上内容非常贴近农牧民群众生活,这几篇报道相继被省州各级媒体采用,由此我深深地感到新闻工作者脚踩泥土,心系大地,文章才能根深叶茂,新闻才能活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