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虚高不能“只看病不吃药”

30.03.2015  05:26

    恰逢新医改进入第六个年头之际,今年全国两会上,广西花红药业董事长韦飞燕语出惊人,声称九成药品都有降价空间,价格砍掉一半毫无问题。近日,一位“草根”药改行家的举动撕开了药价的“神秘面纱”,70多万种药品零售价、出厂价的比对清单被其在网站上公布,部分药品的价差高得令人咋舌。

    “医改药改,药价虚高难改。”这句抱怨,足以为这些年来整治看病贵的制度努力“结题”。一款头孢尼西注射剂,每支0.5g的规格零售价为32.8元,而出厂价仅为4.9元;同样,片剂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常用药,162.5mg×7的规格零售价38.07元,出厂价为4.75元……这些具体数据或可商榷,但连药企都坦言的虚高现实,已成为人人喊打、又人人打不死的“老鼠精”。

    从市场规律上说,成本价当然不等于零售价,药价也不可能低到尘埃里。企业利润稍多一些,也有利于研发与生产的良性循环。不过,下面三个事实,也是路人皆知的明规则:一则,根据国家统计局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医药企业净利润约8%,含税则为10.3%。二则,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案件曾揭示,成本价不到20元的贺普丁,在中国的出厂价是142元,公司为打开销路投入的行贿费用占到药价的30%。三则,卫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药品收入占医院收入的40%以上,门诊费用中药费平均占比在50%以上。这说明什么?说明高药价里的“大头”,成了销售终端肆意瓜分的唐僧肉。

    看起来,药企都呼吁药品降价,实在有点“自戕”的意味。不过,药企之所以抱怨,因为所得不过“残羹冷炙”,还要找些背双肩包的医药代表四处“斡旋”。据称,我国总共四五千家药企中,只有二三百家做得不错,其余大多数都是微利或亏损状态。有些药品销售排名靠前的企业,在公立三级甲等医院的销售占据垄断地位。同样,医院药品销售占全部药品销售总比的80%以上。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医院或医生都愿意多开、开贵药,而药企的日子,未必如埋单的消费者想的那般“滋润”。

    药价虚高是病,是病就得治。医药、医疗、医保,对于药价的形成,都有各自的“能量”。药价虚高的逻辑,基本已经水落石出。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继续“只看病不吃药”,更不能指望降价自动成为医疗反腐的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