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草根银行”加大支农力度 实现社农双赢
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贷支持下,静宁县灵芝乡杨集村农民曹红志今年种了9亩马铃薯。(吕守奎 摄)
近年来,甘肃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合作银行这类“草根银行”扎根农村、面向“三农”,已逐步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与小微企业共发展”的经营格局,并由此实现了社农双赢。
11月4日,记者在甘肃省平凉市采访时了解到,作为全省18个干旱贫困县和全国43个国扶重点县之一的庄浪县,由于受自然和历史条件限制,多年来当地农民“贷款难”和信用合作社“难贷款”的矛盾异常突出,如何实现社农双赢则成为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合作银行这类“草根银行”决策智慧的考量。
对此,庄浪县合作银行行长李志虎给出的答案是:金融业服务“三农”,必须以小额信贷为主,只有向“三农”提供“小、快、灵”的金融产品,才能解决“三农”问题。
“作为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庄浪县,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科学发展的主瓶颈在农业,小康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李志虎说,对此,庄浪农村合作银行制定出台了《庄浪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施细则》和《规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客户信息及柜台放款程序》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办法,并积极付诸实施。几年下来,不仅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增长快速,农户“贷款难”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目前,庄浪农村合作银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5.66亿元,占各类贷款总额的36.56%。
李志虎介绍说,今年以来,庄浪农村合作银行按照市场规律需要,通过流程再造,创新金融信贷产品,开创了“农民工1+1”创业担保贷款。截止9月底,累计发放各类贷款10.34亿元,同比多投放2.58亿元。
针对当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已与“三农”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李志虎说,庄浪合作银行将原“优秀户、较好户、一般户”授信额度由5万元、3万元、2万元分别提高至现在的8万元、5万元和3万元;积极跟进一并推出“白金”户和黄金”户,授信额度达到15万元和10万元,这对解决当地农户搞种植、养殖资金所需,为他们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吃水不忘挖井人,让利给农、做惠农事。”李志虎说,为了进一步减轻农户的负担,继2012年、2013年连续两次调低农户贷款利率以来,2014年6月再次对农户贷款利率进行了再下调,较调整前下降0.924个百分点,按照农户贷款余额14亿元计算,仅后6个月共减轻农户贷款利息负担646万元。
与庄浪县毗邻的静宁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果品、蔬菜、建筑、纸箱包装等产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静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赵宏福告诉记者,鉴于长期以来农民抵押品不落实,导致无法得到大额贷款支持的现状,县信用合作社根据县情实际制定了“金果宝” 特色信贷产品,较好的解决了县内果品种植、经销、贩运、贮藏户的果品产业信贷资金需求,支持了全县苹果产业的发展。至目前,累计发放“金果宝”特色贷款4.2亿元。
针对农民“贷款难”和信用合作社“难贷款”的矛盾,静宁县信用合作社也适时推出了农户联保贷款和贷款营销机制,通过实行“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方式,有效解决了农民融资困难,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使用效率。至目前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2.4亿元,有力的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静宁县农村信用社机构已经遍布全县所有乡镇,三农便民服务点平均2至3个行政村就有一个。而庄浪县也投资257万元在50个行政村设立了“便民金融服务点”,在方便农民的同时,也彻底实现了农民们多年来盼望把银行设在村户的愿望。(吕守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