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草原的“雄鹰”——甘肃省加强草原人才队伍体系建设综述

23.10.2014  11:09

  守护草原的“雄鹰

   ——我省加强草原人才队伍体系建设综述

  王朝霞

  记者采访正在进行的全省第二次草原资源普查时,敦煌市草原站站长王兴亮心有余悸地对记者说:“到库姆塔格沙漠边缘的荒漠化草原去做草原调查,差点饿死。”记者不以为然地说:“怎么会?找农户、打电话呀!”他回答:“茫茫荒滩草原,草调区域大都是无人区,手机没信号、更没有农户。只有骆驼刺、盐爪爪、红柳等沙生植物,我们迷失了方向,忘记返回的路,汽车奔波了四五个小时,才走出来……

  这是我省草原工作者做草原调查“摸清家底”时的一段情节,也是我省“草原人”保护草原的一个缩影。

  陇原大地,占全省国土面积40%以上的草原,是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资源。在这每一块草原上,草原人,如雄鹰守卫草原,保护草原,看管草原。

  国内顶尖级草原专家诞生陇原

  草业,是一门社会公益性、基础性比较强的专业,需要一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研究专家及保护、建设团队。草原保护和建设,科技的贡献作用更为突出。“甘肃草原面积居全国第六,但甘肃草原研究方面专家,在国内顶尖。因此,人们都把甘肃称为全国草业科学的摇蓝。”一位业内人士骄傲地告诉记者。

  国内外著名草原研究专家任继周,扎根陇原60余载,长期致力于草原生态、草地农业和草坪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1981年,任继周先生以一个战略科学家的眼光,前瞻性地认识到我国辽阔的草原将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创建了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还创建了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国家草业科学科技创新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国际草业交流中心,并与另一位著名草原学家胡自治先生研究提出了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编绘成立了草原类检索图,在国际上称为“任—胡氏检索图”,任先生在草原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1995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甘肃也因此成为全国开展现代草原与草业科技研究最早的省份之一。早在1956年,甘肃农业大学在任继周院士带领下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草地改良的研究,探讨了草地围栏、划破草皮改良草地、划区轮牧、季节畜牧业等技术。

  甘肃省草原工作队(省草原总站的前身)第一任队长、省畜牧厅总工程师王无怠,一生致力于我省草原事业,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率先在国内完成了省级重点区域甘南、河西和陇东等地的草原资源调查,在牧区建设中,他先后提出了培育草原的“小搬圈”制度,“围滩种草”方法,“畜、井、圈、草四配套”和分区轮牧、调整畜群结构等一系列措施,获得显著成效,1958年受到由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国务院嘉奖。1995年他73岁去世的前一刻还爬在桌上写专业材料。同样从省草原工作队走出来的我省第六届全国人大人代表、省畜牧厅总畜牧师王素香,早在1979年在通渭县申家山试种红豆草成功,申家山成为甘肃省第一个靠种草养畜翻身的典型,其经验传遍全国。申家山也成了全国红豆草中心、甘肃中部地区成了中国草产业的“摇篮”。王无怠、王素香等一批甘肃省草原前辈,成为我省探索草业发展的实践者和先行者。

  率先探索草原保护技术及新规

  甘肃草原,给我们带来了景观之美,民族之富,牧业之兴,休闲之乐,江河之源,以及生态平衡和宝贵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草原这一重大战略资源,无数仁人智士和广大草原技术推广人员、草原监理执法人员为之深入调查、呼号奔走、殚精竭虑。

  我省广袤的草原上,可以见到人工垒起的石头墩,是专门招引老鹰的招鹰墩,以捕杀老鼠;人工驯养的牧鸡在草原上飞奔啄食,专吃蝗虫等害虫。这是我省草原技术推广人员探索创新的生物防治草原鼠虫害,避免了化学药品治理鼠虫害带来的二次污染,拓宽了草原虫害防控的有益新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全面摸清草原“家底”,经省政府批准,省草原总站负责组织实施全省第二次草原普查。从2013年7月到2015年10月底,将彻底摸清全省草原的资源本底与生态现状,为实施草原保护和建设工作及国家制定草原保护建设长远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此,“草原人”早出晚归、奔波野外、风餐露宿,踏遍陇原。

  我省是全国草原与草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单位较多、草业技术人才荟萃的省份。全省61个草原技术服务专业机构,由省、市州、县(市、区)三级草原技术推广站组成,从事草业及草原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1000多名,服务于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科技服务。

  针对草原遭受破坏、伤痕累累,全省草原监理机构争做保护草原的忠诚卫士。在生态极其脆弱的河西走廊荒漠草原,大型工程建设、大型车辆驶入,使草原上原有稀疏植被不再恢复,变成裸露黄土,加剧了草原沙化、退化、荒漠化;在绿草如茵的甘南草原,探矿、开矿、修建公路,如利斧般对草原“开膛拔肚”;春夏季节,一些不法分子在草原上采挖冬虫夏草、野生甘草、麻黄草及捕蝎……为了制止滥采滥挖、破坏草原的行为,各级草原监理队伍以“一人坚守30万亩草原”的勇气,保护着这块绿地。早在2007年12月,我省率先在全国出台草原植被恢复费收费规定、收费标准和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全省已征收草原植被恢复费9414万元,在支持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同时,保障了草原植被恢复工作。

  全省已成立草原监理站(局、所)80个,共有草原监理专兼职人员650多人,聘用村级草原管护员1.35万人,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草原监督管理体系,依法查处开垦草原、非法征占用草原、非法采集草原野生植物等案件500余起,起到了警示震慑作用。

  为了规范草品种审定,加强草资源开发利用,2008年国家启动了全国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我省草原总站在承担国家级区试工作的基础上,于2013年启动了省级区试站建设。目前,我省4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区试站基本覆盖了我省不同地理气候类型区域,为全省草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和草业企业界联合开展草资源开发、草业技术试验示范搭建了协作平台和研发基地。

  基层草原人员坚守草原第一线

  今年雨水多,我省草原、草场草木丰茂。这也给秋、冬、春草原防火带来压力。秋草如黄毯,记者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现场看到一次草原防火演练。只见草场上浓烟滚滚,火舌肆虐,一队身着亮丽橘红色扑火服的扑火队员,在烟火的熏燎中冲锋陷阵。这是由肃北县草原监理局组成的灭火队,第一时间开赴火场展开扑救。他们科学指挥,采取侧翼包抄战法,迅速将火场明火全部扑灭。“肃北县马鬃山一带有72公里的中、蒙边境线,有120米长、50米宽的草原防火隔离带,蒙古国发生火灾时往往不灭火,认为是自然天火、自生自灭。为了防止‘外火入境、内火出境’,我们是高度警惕、做到防火于未燃。”肃北县草原监理局局长泽德介绍。

  草原上,基层工作人员,搞“草调”、划定草原、灭鼠防虫、补播种草等,在草原上反复来回,或徒步、或骑马、或乘车几十用到几百公里路;吃饭和吃水很困难,常常是早上带一点馍馍和水当饭吃,直到晚上天黑了实在看不见才返回;草原上,往往手机没有信号,与外界几乎失去联系;下雨、下雪、刮大风是常有的事,在草原上呆一天感觉就是过了春夏秋冬四季,早上要穿羽绒服,中午又热得大汗淋漓,高原太阳出来的时候又特别毒辣,几乎令人睁不开眼睛……但他们无怨无悔,热忱服务草原,服务于牧业和牧民。他们说:“我们的根在草原,我们深爱着这片草原。

  广袤草原,每一条沟都曾留下草原人匆忙的脚印,每一道河都曾映照着草原人忙碌的身影,草原上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河都见证着草原人的赤诚。“草原雄鹰”已习惯了春天的传唱,因为当它扶摇直上九万里时,正严密守卫着绿色的家园。

甘肃公安机关严打经济犯罪 挽回经济损失33.6亿元
  中新网兰州5月14日电 (记者 徐雪)“2021年以来,全省共受理经济犯罪案件4440起,立案3121起,破案2264起,移送起诉3486人,挽回经济损失33.甘肃新闻
甘肃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行动 守护民众救命钱
   甘肃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行动 守护民众看甘肃新闻
甘肃高院探索构建传统文化知识保护体系 涉敦煌文化等
  中新网兰州4月21日电 (记者 徐雪)“今年,甘肃新闻
甘肃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启航 助推法治政府监督机制建设
  中新网兰州4月20日电 (记者 徐雪)“行政复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