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草原 生机无限 ——就甘肃打造草业强省 专访省农牧厅副厅长刘志民
原标题:大美草原 生机无限 ——就甘肃打造草业强省 专访省农牧厅副厅长刘志民
省农牧厅副厅长刘志民在甘南草原接受“草原行”记者采访。赵 忠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甘肃的草原,像一颗颗璀璨的绿色明珠,镶嵌在陇原大地。南面是碧如绿毯的甘南草原,西面是绿野千里的河西走廊祁连山高山草甸和荒漠化草原,东面是翠色欲滴的陇中陇东黄土高原人工草地。
近年来我省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发展人工种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当前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哪些问题,未来我省如何保护建设和开发利用草原,才能让草原青翠盎然、永葆美丽容颜、永续得以利用?对此,记者采访了长期奔走在草原一线、与甘肃草原有着几十载“交往经历”、目前主管全省草原行政业务的省农牧厅副厅长刘志民。
草原建设的显著成绩
记者:近两个多月来,记者随省农牧厅组织的“生态甘肃、绿色家园”“草原行”采访团,用脚步丈量了甘肃草原的广袤与壮阔,实地调查了甘肃草原在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了解到甘肃草原在我省建设生态屏障综合试验区中举足轻重的重大作用。请问,近年来我省在草原保护建设方面的主要成绩是什么?
刘志民:我自小在甘南草原长大,对草原满怀深情。目前作为一名草原行政管理者,我每次踏上草原,看到草原宽广无垠、天蓝云高、丰润柔美、滋养万物、育草孕泉的美好景象,不由地感到陶醉;凝望草原,顿感草原雄伟壮阔、浑厚久远,内心感到被净化,心灵得到升华。
我省天然草原面积2.68亿亩,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占全省国土面积40%,因此,草原是省内最大的生态系统,在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近年来,我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保护草原打赢了三场硬仗。
一是全面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我省自2011年以来划定基本草原2.67亿亩,落实草原承包2.4亿亩,实施禁牧草原1亿亩,草畜平衡1.41亿亩,累计完成减畜225万羊单位,核实牧草良种补贴面积1438万亩,人工种草更新改造462万亩,核定并发放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2.1万户,审核录入农牧民基础信息296万户,兑现到户补助奖励资金34亿元。对群众奠定了一条保护草原生态和增收致富双赢的新路。
二是稳步推进退牧还草工程建设。我省从2003年起落实国家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在我省23个县(市、场)累计完成退牧还草围栏建设任务10525万亩,其中禁牧3675万亩、休牧6445万亩、划区轮牧405万亩;完成补播改良2641万亩,建设人工饲草地29万亩,舍饲棚圈9000户。使部分草原区又呈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一些消失的沼泽化草原逐渐恢复了生机。
三是草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全省人工种草面积达到2388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2028万亩,苜蓿留床面积975万亩,已形成自产自用型、生态功能型、商品生产型等三类饲草种植加工业。草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0多家,草产品加工能力160多万吨,标准化苜蓿商品草生产基地60万亩。全省以河西永昌为核心的优质高档苜蓿草梱、中部以会宁为核心的草粉草颗粒、以安定区为核心的苜蓿全株玉米裹包青贮草等专业化基地格局基本形成,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市场占有量达80%左右,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奶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
这一系列草原保护建设项目的深入实施,使我省草原生态整体恶化的势头有所减弱,局部地区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据全省草原生态地面监测显示,2013年底,全省禁牧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50.7%,平均高度11厘米,平均亩产鲜草134公斤,分别比政策实施前增加4.6%、3厘米、6公斤;草畜平衡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为53.9%,平均高度16厘米,平均亩产鲜草182公斤,分别比政策实施前增加4.6%、1.3厘米、16公斤。同时,这些政策、项目的实施,把党中央、国务院对牧区的关心切切实实地带给了农牧民,为草原牧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草原面临的困惑难题
记者:我们在实地采访中,也看到了草原上不和谐的一面:一些地方采挖矿藏,搞工程建设,对草原“开膛破肚”,草原一片片掀起来;长期的超载过牧,草稀草矮了,鼠多了,沙来了……草原已疲惫不堪。保护草原,现急需解决哪些问题?
刘志民: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对草原生态功能的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全社会对草原的认识偏重于畜牧业生产功能而忽视了草原的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对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碳汇功能等重要生态功能认识不足,重利用、轻保护、多索取、少投入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草原退化严重,生态功能减弱。
二是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我省地理位置特殊,西北部干旱少雨,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河西荒漠化与风沙危害并存,高山草原低温寒冷,草原是自然环境条件最差、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恢复难度很大。
三是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落后。草原牧区是我省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落后,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以后,配套政策没有跟上,后续产业发展缓慢,发展方式仍以追求养殖数量为主,人工饲草地、舍饲棚圈、良种推广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牧结合、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尚未建立,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矛盾日显突出。
四是草原防灾减灾能力弱。鼠虫害是我省草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种类多,频繁暴发,危害严重,每年发生面积达1亿多亩,呈逐年加剧趋势。同时,近年来草原保护建设项目的实施,草原植被明显恢复,致使可燃物大量增加,草原防火压力较大。
草原保护的蓝图构想
记者:按照“甘肃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国家战略定位,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造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战略构思。在这一战略实施中,草原如何在生态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建功立业?
刘志民:当前草原保护建设工作正处于难得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将全面贯彻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以实施草原补奖政策为主线,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各项制度;以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为抓手,强化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建立完善草原监理监测体系为重点,增强草原生态保护支持和监管能力。
我省草原部门将紧紧围绕生态屏障综合试验示范区建设目标和任务,做好“综合”和“试验示范”这两篇文章,在各功能区先行试点,建立生态“特区”。要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划定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监测预警与技术服务体系,加大成熟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示范推广,提高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水平。同时我省已试验示范建设草地农业,尽快让草地农业成为我省新的农牧业发展方式,通过农牧结合、优势互补、产业互促,加快建立草食畜牧业发展示范区,加快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增加畜牧产业在全省农业中的比重,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良性循环,将我省建成草业大省、畜牧业强省。
重视草原,爱护草原,建设草原,大美草原,将焕发出无限生机。(王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