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玉帛之路专家考察手记】条条道路通草原

14.06.2015  23:00

  作者:冯玉雷

  (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总编、作家)

  习惯上,谈起丝绸之路都从“张骞凿空”开始。其实在这之前,东西交通大道逐步推进。秦始皇修筑咸阳到六盘山腹地泾水流域的“驰道”,联系北地郡与陇西郡。汉武帝时期设置“安定郡”(固原),开通连接黄河以南清水河谷通道与北方草原的“回中道”,又在秦朝焉氏塞基础上衍生出汉代萧关古道(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其走向大致有两条:一是出长安,沿汧河、泾水过三关口,经固原、海源,在甘肃靖远县北渡黄河;二是出三关口,翻越六盘山,沿祖厉河北上,在靖远县附近渡黄河。两条道都经景泰直抵河西走廊。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在安定时期基本走长安——凉州一线,有战乱则绕道草原路。根据最新研究成果,草原丝绸之路更早,至迟大约在夏朝时期就开通,这就是我们目前考察探索的草原玉石(丝绸之路)。目前,这项研究还在进行中。无论如何,草原玉石(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这两条大动脉或共同或交替发挥作用,保证了东西交通的进行。

  联接草原玉石(丝绸)之路与绿洲丝绸之路的主要古道就是回鹘道、灵州道。

  从固原出发,沿清水河而下,就是史书车上经常提到的“灵州道”。2015年6月11日,考察团为参观西吉、海原文物绕道同心,才正式走入这条古道。

  《后汉书·郡国志》北地郡记载为“灵州”,为东汉北地郡所辖六县之一,据此推测,东汉时已改灵洲为灵州。东汉后期发生三次羌族起义,灵州内迁。后魏在灵州原地置薄骨律镇。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置灵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灵武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又改灵州,置总管府。624年,改都督府,属关内道,设有管理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若干个羁縻州。630年,唐朝攻灭东突厥,在阴山南麓置三受降城。646年,唐太宗亲至灵州接受回纥诸部及铁勒九姓酋长投降,遂有“受降城”之称。647年,唐太宗平薛延陀国,漠北铁勒诸部尊太宗为“天可汗”、“天至尊”,请求在回鹘(铁勒诸部之一)以南、突厥以北开“参天至尊道”、“天可汗道”,其走向大致沿秦直道经天德军到回鹘牙帐(唐安北都护府,今蒙古国和林),然后至伊州、高昌,通往西域。全程设置68个驿站,备有马匹、酒肉、食品。历史文献提到的回鹘道、回鹘路也大致是这种走法。721年,唐置朔方节度使。742年,改灵武郡。756年,唐肃宗于此即位,升大都督府,由此成为全国政治中枢。758年,复改灵州。840年,回鹘为黠戛斯所败,退至碛西及河陇一带,回鹘道衰落。848年,沙州豪族张议潮率众收复沙瓜二州,遣使循回鹘旧路经灵州到达长安,于是,又一条以灵州为中心、连结西域与中原的交通与贸易之路——灵州道开通,P.3451《张淮深变文》有赞即颂此事: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初离魏阙烟霞静,渐过萧关碛路平,盖为远衔天子命,星驰犹恋陇山青。

  五代时,灵武郡为朔方军治。西夏占领后改西平府,又名翔庆军。元、明仍为灵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灵州古城被河水淹没,迁移三次,最后于宣德三年(1428年)筑新灵州城即今灵武市。清朝到民国均为灵州。1913年,改新灵州为灵武县。1950年,后灵武归吴忠管辖。2002年,灵武市由银川市代管。所以,吴忠、灵武都属古灵州城。明代史书称淹没以前位于今吴忠境内的灵州为古灵州城,称三徙之后的灵州为新城、新灵州城。

  由于历史变迁,古灵州确切地理位置始终是我国考古学界和史学界未解之谜,以致有学者认为现今灵武市就是古灵州遗址。2003年5月8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郊区唐墓群出土两块墓志,一块毁坏严重,字迹模糊。另一块《大唐故东平郡吕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字迹清晰。墓志铭记载,吕氏夫人父亲是朔方节度左衙兵马使,丈夫是军队官吏。吕氏夫人于公元830年死于灵州家中,葬于回乐县东原。回乐县系灵州治所,与灵州同城。由此证明古灵州城址在今吴忠市西北部。

  宁夏学者周兴华先生结合《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校》、《范文正公文集》所附《西夏地形图》及前苏联所藏《西夏地图集》等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认为古灵州在今中卫市黄河两岸地段,是东西方交通中重要的黄河水陆码头之一,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从古灵州渡黄河由来已久。唐朝在灵州设置六城(东、中、西三受降城、定远城、丰安军、振武军城)水陆运使,专司水运,丰安军(今宁夏中卫)系其黄河水陆码头之一。《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卫青率军“度西河至高阙”,这一地区应有大型渡口和车马大道。《魏书·刁雍传》载刁雍在“牵屯山河水之次”(今中卫香山北麓的常乐、永康、宣和镇黄河沿岸)“造船二百艘”。周兴华先生所说之灵州,当指当时中卫属于灵州辖地。

  这些研究成果和考古证据至少客观上透露出这样几条信息:第一,中卫、吴忠、灵武一带的黄河绿洲适合耕种,具备设置州城的条件;其二,黄河水流平稳,多处地段适合建造大型渡口;其三,从最早取名来看,这里经常发生水患。2月6日早晨,我在中卫县城看到相距不远的两家单位均以大禹命名:大禹营销中心和禹都新村。我拍照片发到微信群里说,难道大禹的子孙顺黄河而下,在中卫也留下了深刻印记?易华兄回复说有可能。

  沿清水河南下、北上的萧关道必从古灵州渡黄河。按照常理,若经景泰往河西,就在中卫段渡河;若走走回鹘道、灵州道,则可以在中卫段渡河,也可以在吴忠或灵武合适地段渡河。总而言之,渡口可能有多处。

  晚唐五代宋初的灵州道不仅包括经灵州西行的道路,还包括经灵州到长安、洛阳、开封的路线。根据敦煌文书及其它文献资料,灵州道大致轮廓为:由开封西行,经洛阳至西京长安,北上邠州,循马岭河而上,经庆州、环州至灵州,渡黄河,出贺兰山口西行穿腾格里沙漠,溯白亭河(今石羊河)南下至民勤、凉州;或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到居延绿洲,溯额济纳河(黑河)南下张掖绿洲,然后循河西旧路历肃、瓜、沙而达西域。归义军曹议金、曹元忠时期,这条路线畅通无阻。这是灵州道的两条主干道。另有经河西走廊连接印度和五台山两大佛教中心的道路,即从沙州出发,经瓜、肃、甘、凉、灵诸州,然后北折,经丰、胜、朔、代、怡等到五台山。

  《西夏研究》主编薛正昌先生研究认为,齐桓公西征大夏走的可能就是灵州道,即由山西北境西行,经陕西北部至宁夏,渡黄河,过“卑耳山”(贺兰山),穿越“流沙”(即腾格里沙漠)。由此推断,灵州道之“诞生”或可提前到战国时期。

  经过晚唐、五代发展,到宋初灵州道已成为一条国际交通线,兴盛300多年。西夏崛起后灵州道交通断绝,双方为争夺灵州,进行了近百年的攻防战。1020年,宋朝诏告西凉府回鹘,贡奉改由秦州路。实际上,灵州道并未真正划上句号,明朝王弘在《灵州道中》写道:

  边尘一道马头开,烽火无烟但有台。

  地势腾腾随北上,山行个个往西来。

  生人何计薰胡俗,造化分明孕此胎。

  见说中州文教在,衣冠珍重济时才。

  可见灵州道使用时间还延续很长,或与民国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盐道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