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故事:英国博士陇上行 抗战期间李约瑟的西北见闻

18.07.2015  12:58

  一位痴迷中国古代科技的英国博士,在抗战期间来到西北,开始了一段神奇之旅。这位英国博士就是李约瑟。

  李约瑟,人们或许不熟悉,但很多人都知道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也叫《中国科学与文明》)。这本书最初是1948年5月15日,李约瑟向剑桥大学出版社提交的一个“秘密”写作、出版计划。他最初的愿望比较简单,就是向关注科学史、科学思想和技术的人介绍中国古代科学发明。然而,后来又修改了计划,最终扩大为七卷本,成为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领域。该书以西方学者的视野,首次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自然》杂志对李约瑟的评价是:“在20世纪,没有哪位学者像李约瑟一样,改写了人们脑海中的固有观念,他把中国过去1500年的历史描绘、梳理,如画般清晰。”

  这位执着的英国博士,能完成如此巨著和他的中国之行密不可分。1943年2月24日,李约瑟跋涉了十个星期之后,终于乘坐美国军用飞机,从印度加尔各达抵达云南昆明,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在之后的三年间,李约瑟在中国境内旅行考察的行程达3万英里之远,最远一次抵达了甘肃的敦煌。

  在战火中,李约瑟是如何完成他在西北的考察的?今天,就让我们聆听一段七十年前的故事。

   见到艾黎,锅盔咖啡,一顿难忘的下午茶

  李约瑟的西北之行有一个重要目的。什么目的呢?那就是了解考察战时的甘肃科技现状。1943年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最为艰苦的年头。自然,他所肩负的任务并不是单一的。还有参观“工合”、考察敦煌莫高窟等等。

  1943年8月7日,李约瑟在美国地质学家爱德华·贝尔兹(Ed Beltz)、作家兼教师罗伯特·佩恩(Robert Payne)和助手黄兴宗先生、秘书廖鸿英女士陪同下,由司机邝伟驾驶着一辆车厢有中英科学合作馆标志的雪佛兰牌卡车,从陪都重庆北上,开始他的西北考察行程。他是以英国在中国重庆的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身份,还有英国驻华大使馆参赞的头衔出发。实际上,此行有评估中国抗战潜力的目的。

  他的西北之行可以说历尽艰辛。一路上不仅要防备日机轰炸,还要应付各种恶劣的道路,更为重要的还要保护好送给“工合”的仪器。李约瑟一行从重庆出发后,走内江、成都、梓潼、剑门关、广元,进入陕西宁强、褒城、汉中。

  在汉中的凤县双石铺,李约瑟要和一个非常知名的人物见面。他就是路易·艾黎。路易·艾黎以从事“工合”运动而闻名世界。1940年的《时代周刊》报道了他。报道说,路易·艾黎的“工合”运动,对中国战时经济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整个“工合”活动催生了2000家左右的“工合”工厂,所生产的商品远超过日机轰炸的破坏能力。

  于是,李约瑟的车队在双石铺的窑洞前停了下来。在拜会路易·艾黎的同时,还需要修理卡车的弹簧。在李约瑟的眼中,路易·艾黎个子不高,长年奔波,皮肤黝黑,身体很强壮。这时,他才了解到,“工合”在中国支持创办了大批小型工厂,这些工厂多的二三十人,少的只有七人,生产从蜡烛到火车零件的各种产品。此时的路易·艾黎正在快乐地当着教师。李约瑟见到路易·艾黎后,两人在当天喝了一顿难忘的下午茶,啃着老玉米,吃着抹了蜂蜜的锅盔、西红柿、鸡蛋,然后喝咖啡。在战争期间的中国,能吃到这些食物,已是颇为奢侈了,以至于他们多年之后依旧不忘。

  随后,他们一起出发,因为路易·艾黎要为“工合”的培黎学校选择一个新地方。于是,一路西行,经徽县、天水、秦安翻越华家岭,于8月下旬到达兰州。

  此时,兰州虽然因为战争的原因,迁来了一些学校和科研人员,但终究底子薄。对于李约瑟这样一位英国博士的到来,人们给予了很大的热情。

  在兰州,李约瑟把所带工具、仪器交给兰州培黎工艺学校,给国立西北图书馆捐赠了54种图书资料,同时,为兰州的学者们作了报告,考察了大机器厂(即兰州通用机器厂前身),参观了西北公路局以及修理厂、干电池厂、毛纺厂、面粉厂。而西北卫生防疫处是他的重点考察对象。

  我想,这或许与他的专业有关。当时,西北卫生防疫处就能生产白喉抗毒菌、牛羊炭疽、牛痘疫苗等药品。我曾经看到过几张照片,其中有坐落在兰州小西湖的西北卫生防疫处,拍摄者是李约瑟,拍摄时间为1943年8月29日至30日之间。有一张是同行者为李约瑟拍摄的,背景是一座大山,李约瑟身穿一件大羊皮袄,这是他在兰州用1000元法币购买的。这个装扮让他看上去非常像牧羊人。这套行头也一直伴随着他走了一趟敦煌。

  李约瑟拍摄的照片,为西北防疫处和国立西北医院附设护士学校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可惜的是,至今我们还找不到更为详细的文字材料来了解他在此地的活动。

   吃月饼,刻印章,在并不安定的兰州迷上了中国文化

  在兰州,李约瑟和他的车队停留了将近一个月,才得以再次出发。除了一系列的活动外,就是为西行敦煌做准备。

  从双石铺到兰州的这段路,他们走得非常艰难。车队每天被各种小故障所困扰,甚至一次过河时,他所乘坐的车被洪水所围困。为了解救被困河中而损坏的汽车,搭了辆顺风车,往返百余里,才找到配件。因而,到兰州后,他们要对汽车进行彻底检修,一些垫圈、拉杆,只要感觉有问题,就统统更换。

  李约瑟是一位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对兰州一切充满了好奇。不仅购买了羊皮大衣,而且还为支持“工合”运动,购买了“工合”在兰州生产的毛毯。最为有意思的是,在兰州期间,正赶上中秋节,他品尝到了一种独特的月饼。此时,他对中国越来越着迷。喜欢上了印章,一路上他刻了不少的印章,将他的各种头衔都刻在印章上。在兰州他又专门刻了两个,一个叫作“十宿道人”,他认为是十个星宿的道士。还有一个印章是“胜冗子”,他简单地译为战胜一切混乱的大师。还请人刻了三个名号印章。

  兰州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一个充满冲突的城市。这个西北国际交通线上的枢纽城市也是各方势力纠葛在一起的地方。他曾目睹政府军镇压“叛军”的情况,从时间来看似乎是甘南农民起义军,许多起义军被捆绑起来枪毙了。他还听说,一个驿站中一夜之间就死了88人。

  所有这些都干扰他的心情,以至于噩梦不断。车辆的检查和维修耗费了不少时间。到9月中旬,一切收拾停当,可以出发了。这次,他的伙伴减少了,有人去了油田,有人留在兰州,有人先西行了。李约瑟和路易·艾黎、黄兴宗3人出发了。

  对于前路,李约瑟也感到非常迷茫。因为一路上,他总能遇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状况。这不,出兰州,过永登,到天祝县安远镇时,车又坏了。无奈中,他只好和司机们挤在一起。过了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后,成队的骆驼出现在他的视野中,他认出这些骆驼就是中亚双峰驼,他似乎又看见了丝路上曾经的繁华。

  不久到了山丹县城,路易·艾黎在山丹城外选择了一个地方,决定将培黎学校迁到这里。随后的一路,他多在小客栈住宿,在一个小客栈竟然还发现了产自苏联列宁格勒的小勺子。

   返回途中,在兰州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过酒泉时,画家吴作人搭乘了他们的车。到9月30日,李约瑟一行终于来到了这次考察的目的地——敦煌。此时,距离他离开重庆,已经过了两个月。或许,李约瑟最初的计划,只是到敦煌看看。他参观敦煌莫高窟的热情并不高。虽然,后来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多次引用出自敦煌的材料,但他这时对壁画的兴致不高,似乎他更关注斯坦因的发现。

  在这之前,引发李约瑟对敦煌关注的是斯坦因带去的一个经卷,这就是唐代的雕版《金刚经》。这个浅黄色的经卷长达15英尺,末尾有“凡需要摹本者,均可免费获赠”显然当时的人用一种他们所不知的方法,使它能大量生产。李约瑟第一次听说《金刚经》,就对此念念不忘。他在潜意识中认为,这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

  参观著名的莫高窟时,李约瑟依旧争分夺秒,利用一切时机搜集各种资料。今天,我们依旧能看到他当时拍摄到的一些材料。或许,这次敦煌之行,给他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后来,人们公布榆林石窟3号窟一幅西夏壁画的“蒸煮图”,李约瑟在1959年推测它可能是“蒸馏酒图”,并收入《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后来,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蒸馏酿酒图。从中人们可见李约瑟的敦煌之情。

  他计划在敦煌停留三天就返回。很快,一件意外事件,就将他的行程彻底打乱了。他们那辆雪佛兰卡车发生故障了。这次,可不是小故障,卡车的主轴断了。这可不是小配件在当地就能找到。主轴则需要从兰州或者重庆运送过来。他们或许要等待6个星期。后来联系到玉门油矿可以修理,但来来去去也需要二十多天,这样前后他们就要在敦煌停留一个多月。有一张黑白照片,见证了他们在敦煌的瞬间。

  1943年12月初,李约瑟终于回到了兰州。正好12月9日是他的43岁生日。来兰州看望李约瑟博士的英国驻华大使馆驻成都领事和路易·艾黎、廖鸿英、张官廉等友人,为他举办了生日宴会。这是个带着浓浓中国特色的宴会,李约瑟穿着古铜色长袍和黑色马褂,非常兴奋。两周后,他乘坐一架美国飞机,回了重庆。而他的卡车,则花了一个月时间,才被开回到重庆。

  李约瑟博士在长达4个多月西北之旅的漫长途程中拍摄了大量照片,为他们的旅行,为当时西北的风土人情,更为抗战时期中国西北的历史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资料。

  文/图 首席记者 王文元